![]() |
|
|||




天津北方网讯:日前,记者一行来到静海县成人职业教育中心。一进校门就看到学生彬彬有礼地向教师行礼,机加工车间学生紧张有序地进行实操训练,下课后学生秩序井然地进出教室,以及各具特色的环境布置……职教中心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和师生们饱满的精神面貌深深感染了记者。
“我们一直十分重视校园的文化建设,包括校园媒体文化建设和楼宇文化建设,同时还会定期举办各类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所有这一切都是为学生人生出彩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领导向记者介绍道,“通过总结、提炼、完善和拓展,我们将办学过程中彰显出来的自强不息、昂扬向上、薪火相传的独特精神气质,提炼升华为‘火炬’精神,构建了以‘火炬’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核心理念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成立于1981年的天津市静海县成人职业教育中心,已发展成为融中等职业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社会职业技能培训三位一体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自2013年4月被国家教育部等三部委批准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以来,在市教委的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和县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扎实推进机电技术应用、商品经营、会计三个重点专业和校园文化、数字化校园两个特色项目的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闯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特色化发展道路。
紧抓机遇
着力推进示范校专业建设
完善课程资源建设。以项目教学为引领、任务为驱动,各专业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校本教材、配套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创建工作,对专业核心课的课程定位、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实施模式等进行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企业技术人员与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合作开发了9门核心课程、27本校本教材(其中公开出版4本),编写了18门课程的电子教案、14门课程的试题库、5门课程的教学案例、10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开发了20个教学软件,语文、数学、英语基础学科及机电、数控、会计、计算机四个专业的专业课参与了资源库共建共享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个重点建设专业依据“认知实践、岗位体验、实操训练、顶岗实习”四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修订了教学大纲,制定了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构建了“教、学、做一体,岗位体验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六块两向”模块课程体系;商品经营专业构建了“工学结合、岗位体验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部门岗位情景化”模块课程体系;会计专业构建了“全程仿真、多元交替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分层实践、逐层提升”模块课程体系。
探索新型评价模式。学校坚持“人皆有才能成才,不拘一格育人才;品德为根学做人,技能为本会做事”的育人理念,侧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从行为习惯、校内课堂、认知实践、顶岗实习和学分奖励五个方面考核学生,强化学生的贡献和能力,构建了学校、企业、家长全方位多元化评价体系。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完善了《学生质量评价办法》,建立了规范的电子学籍、教务管理和办公管理系统,全面提高了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狠抓“双师型”队伍建设。学校坚持把培养一支理论与技能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摆在教育教学突出位置,制定完善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考核标准》、《兼职教师聘用及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采取外出培训、学访、专家讲学、企业锻炼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教师由82%提高到91%,“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校现有专业带头人6名,骨干教师47名,双师素质教师84名,具有研究生学历教师18人。周绍霞等三位教师在“全国示范性职业院校视频公开课程大赛”中分获二、三等奖,王茂霞、郑君梅老师指导的学生在2013年团中央组织的“我的中国梦”全国中学生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的“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课题”研究中荣获团体组织三等奖。学校还承担了国家级课题研究6个,市级“十二五”课题研究5个,县级课题研究8个,两年中撰写论文228篇,其中47篇获县级以上奖励。
夯实基础
全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着眼于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区域产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学校先后建起了机加工生产性实训车间、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实训基地,新建了1个数字化工厂、19个实训室、56间多媒体教室,形成了“做中教、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氛围。同时,为适应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学校调整现有专业设置,在目前开设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会计、机电技术应用、学前教育、商品经营等专业的基础上,针对静海县设施农业生产和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增加汽车运用与维修、现代农艺技术、电子商务、电子技术应用等专业,不断适应静海县经济发展与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与区域经济共生共荣。学校已成为静海县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两年中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近2000名。作为静海县委县政府确定的职业培训基地,学校成立了由县人社局、财政局及天津市天海同步器有限公司、天津百业商贸有限公司等19家企事业单位组成的学校改革发展理事会,积极为静海县各行各业在职职工、下岗职工、退伍军人等人员提供业务提高和学历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年培训达万人次。2014年9月,学校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在天津社团管理局组织的培训机构评比中被评为4A级学校。此外,学校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度,与内蒙古、河北省等地区的8所中职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对口交流关系,先后培养了1172名学生,为推动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创新思路
协力助推校企深度融合
稳步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学校专门设立了“校企合作处”,全面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工作。在巩固与原有15家企业合作关系的同时,又与39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为学生实操训练、顶岗实习及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注意引进企业用人标准,将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职业岗位要求、用人单位实际需求对接。两年中签订了18个订单协议,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9%,毕业生就业率、对口率、稳定率不断攀升。
引企入校共建实训基地。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和生产经营优势,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充分利用学校新建的机加工实训车间,引企入校,携手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全真”的实训环境中做项目,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无缝对接”,既有利于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融入企业环境,弥补学校教师实践经验不足,也缓解了企业的人力资源压力,实现学生、学校、企业三方共赢。
“为职业发展奠基,为人生出彩筑路”,这是静海县成人职业教育中心的办学宗旨。该校以‘规范、改革、创新’为统领,不断提升学校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成人职业教育”,这正是静海职教人的夙愿,更是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