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南山,位于蓟县龙前村村南4公里,原来只是一座杂草丛生的荒山。窦桂明,一位81岁高龄的老人,是在龙前村生活了一辈子的村民。8年前,这位老人倔强地把自己和这座荒山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73岁的他毅然开始了开山之路。从古稀到耄耋,老人用了8年的时间,让南山从荒芜变成葱郁。
早晨6点刚过,家住蓟县西龙虎峪镇龙前村的窦桂明老人就穿戴整齐出门了。遮阳帽、摩托车,这是老人上山的“标配”。虽然老爷子看上去身材精瘦,但推起上百斤的摩托车来却不怎么吃力。迈腿上车、发动摩托,老人利落的动作让人无法与他81岁的实际年龄联系起来。“天天都这么干,他这身体也练出来了,还当自己是小伙子呢。”站在家门前,目送窦大爷离开的老伴儿说道。
窦桂明大爷的目的地是村南头儿的南山,直线距离大概三四公里,老人骑着摩托,经过十多分钟,就来到了山脚下。锁好车,老人就沿着小路往山上走去。这条上山的路,只是在杂草中一条弯弯曲曲的土道,30厘米左右的宽度,仅能容纳一人通过。土道上有不少突出的石块,路两边则布满了野草和荆棘。一路上山,老人爬山时要猫着腰,不过速度并不慢。好几次,都差点被脚下的石块绊倒,不过还好老人反应快,立刻抓住了身边的树枝稳住了身子。走了十分钟,窦大爷直起背,一手叉腰,一手扶树,打算歇一会儿。“以前都是一口气爬到顶,现在看来是岁数大了,要喘口气才能接着爬。”
又走了十分钟,终于上到了山顶,看看手表,差不多6:30。他径直走进了山顶的一间砖砌平房,十几位工人已经等在这里:“来吧,咱都拿上工具,老张你们几个去浇林子,小孙带着几个人去除草。”一边说着,老人从屋里拎上两个水桶,拿起扁担就走了出去。工人们三三两两地下到了林子里,窦桂明老人却一个人挑着水桶往相反方向走去。他下到山的北坡,这里有口古井,老人打了满满两桶水,担起扁担就开始往回走。原来,这口井里的水好喝,这两桶水是为山上工人们解渴消暑用的。
其实,雇了十几位工人干活儿,老人只要指挥一下就可以了,但他还是每天都闲不下来。一个上午,他绕着自己的这片果林转了一圈,一会儿抬手摸摸树叶,一会儿弯腰拔拔野草,还会时不时和树苗念叨念叨。老人说,这些树都是他的孩子,不管有什么烦心事儿,只要看着这边绿油油的林子,他就都忘了。
在山上的时间,窦老闲着的时候很少,和工人们一块干活,一块吃饭,直到太阳西下,工人们一天的劳作结束了,窦桂明老人也终于要下山回家了。老人到家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半了。
8年,2900多天,每天清晨上山,傍晚下山,这不只是工作,已经成了窦桂明老人的习惯。
73岁为圆梦签合同开发荒山
站在南山山顶,龙前村南山一览无余。8年前,这里入目还都是荒凉一片,而如今,片片果林让南山变得郁郁葱葱。
窦桂明是农民企业家出身,之前一直经营着地毯厂。2007年,73岁的窦桂明老人决定从厂长的位置退下来。可干了一辈子,突然要闲下来,老人第一个想法就是接下来还能干点什么,还能为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老人的目光,便投向了村南头的那个秃山头儿。“当时我就想,把那个山头儿变绿,让荒山变成风景,也算是为子孙后代造福,也算我窦桂明没白活一回。”
一位73岁的老爷子,突然提出来要开山造林,这可把他的儿女给吓着了。儿女们一个劲地劝他不要异想天开,在家歇一歇,过过舒心的日子比什么都强。可老爷子却告诉儿女这么一句话:“什么叫过过舒心日子?不是在家一呆,什么都不管,而是想要干什么事,有时间去干了,还能干出个结果来。”
窦桂明老人要去签荒山承包合同,但承包一片山头的期限最短也要三五十年,年过古稀的老人要签下合同,从七十几岁植树造林到一百岁,村委会都有点不敢相信。拗不过老人的执着,他的儿子出面,先与村委会签订了为期50年的南山承包合同,后又将承包权转给了窦桂明老人。合同约定,老人以植树造林为主对荒山进行开发,不得破坏生态环境。“不能乱砍滥伐、不能采石开矿、不能违章建筑……”虽然8年过去了,但老人对合同中列出的那些禁止项目仍铭记于心。
把自己当成小伙子来干活
对窦桂明老人而言,绿化南山就是在啃一块硬骨头,从人力、物力,到自己的身体条件,这都是一项挑战。老人退休前是地毯厂的厂长,每天管理着几百人,照样得心应手。可要开山造林,就要变成一个天天跟土地打交道、手搬肩扛,样样都要亲力亲为的“壮劳力”,这个转变一般人可适应不了。不过窦老说,他既然敢签合同,就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
窦老说,最难的时候,就是刚开始开垦荒山的时候。那段时间,窦桂明老人天天把自己当做是三四十岁的小伙子,一天天都是咬着牙才能坚持过来。山高路远,没水没电,老人请来工人帮忙开垦,但工人也要在山上吃喝,也要有个歇脚的地方。刚开始,老人不知道山上有井,为了让干活儿的工人们能喝上水,老人就每天一早从山下挑上20斤的水上山。水洒了,或是天热了喝得快,老人就再下山来挑水;为了在山顶建管护房,老人天天背着几十斤的钢筋、砖块和水泥往山上爬,爬一会儿、歇一会儿,一段平时20分钟走完的山路,他往往要走上将近1个小时;后来井打好了,房子也盖起来了,能种树苗了,老人又跟着工人一起往山上背树苗,拇指粗的树苗,老人一次能背上百根……
一年又一年,窦桂明从73岁,一直干到了81岁,每天的劳动量一点不比年轻人少。可以说,这山上的每一棵树苗,都是老人亲手浇灌起来的。老人这样的干劲也感染了身边的工人。“这个老爷子,你可是不能小看,什么活都抢着干,我们都不好意思偷懒了。”一块干活的一位工人对记者说道。
8年投资300万绿化2000亩
荒山造林是长线投资,投资大,见效慢,窦桂明老人却乐此不疲。8年间,老人投资20多万元修成了30公里的山路,投资42万元在山顶打了两眼机井,修建两个蓄水池,盖起了4间水泥板房,投资上百万购买树苗。他不但把多年的积蓄投在了这座山上,而且什么活都是冲在前头。开山取石围堰、拉土垫地平田,一个山头一个山头地绿化,一道山沟一道山沟地治理……就这样,经过窦桂明老人的不懈努力,昔日的乱石荒坡,如今变成了硕果累累的果园。
如今,在窦老的果园里,已经栽种的果树有5万株,其中包括近3万株核桃,1万多株蜜枣,2000多株板栗,以及数千株桃李杏树。“一年种、一年养(嫁接),第三年才能结果,现在要是秋天到我的果园子来,想吃什么水果都有!”老人说着,仿佛眼前已经出现了丰收的果林。
春季、冬季造林,夏季、秋季进行管护,一年四季,窦桂明老人忙活的事全与造林植树有关。8年来,老人投入资金超过300余万元,荒山造林面积超过2000亩,每年平均造林7000株。老人的造林行动并没有结束,如今对于植树,他掌握了要领和方法,所以准备将今年冬天的植树量提高到1万株。“这片山至少要种15万株树,现在刚完成了三分之一,我还得加把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