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日前,北方网新媒体记者从静海县政府了解到,今年以来静海县紧抓“五大机遇”发展契机,围绕“六大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积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建设现代化中等卫星城市
静海县今年加快编制《静海县建设中等城市规划纲要》、《静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八大规划”,完善县域规划体系。以2017年文明城市创建迎检和举办全运会为契机,通过三年努力,提高静海的文明程度和现代化水平。
据悉,今年以来,为了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静海县不断增强园区承载功能,推进示范镇建设,完善了团泊示范镇配套设施,启动了杨成庄和子牙示范镇搬迁工作,完成了大邱庄示范镇32万平方米安置房建设。
目前,静海镇城中村改造和大丰堆镇宅基地换房工程正在有序推进,静海公路客运枢纽站选址工作也已经展开,子牙快速路延伸线、团泊大道联络线和静陈路南延等道路工程也将在年内建成。此外,今年静海县还将大修乡村公路100公里,建设秀水、岷水两座公园,进一步加快城乡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构建“六大产业” 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2015年,静海县大力构建“六大产业”,包括循环经济、健康产业、先进制造业、都市型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商贸物流业,通过83个新开工业项目和62个结转项目,以转型升级企业400家,新增2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为发力点,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据了解,按照“六大产业”发展规划,今年,静海县依托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将构建京津冀区域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大力引进欧绿宝、EMR等国内外十大再生资源龙头企业,全力推进40个在建、待建项目如期建设达产,实现铜、铝、塑料等年加工交易150万吨,初步构建起物资回收、拆解加工、延伸制造于一体的完整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静海县相关负责人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六大产业”中健康产业已经建成了健康产业园,被列入了静海县自主创新示范区,园区将加快天津中医药大学建设,启动天津医科大学新校区、血液病医院等项目建设。
目前,静海县依托国际商贸物流园和唐官屯加工物流区已经形成了“南北物流带”,“现代自行车产业之都”的金字招牌也越擦越亮,今年,静海县整车产量将达到1000万辆,占全市30%,特别是随着海吉星、义乌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开业运营,静海县直接出口将超过14亿美元。
同时,拥有独特优势的静海县农业也将在2015年实现新突破,全年计划新增设施农业5000亩,种植中药材5000亩,做强台头西瓜、金丝小枣等地理标志产品,做大独流老醋、天津冬菜、王口炒货、大邱庄黑猪等特色产业规模,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
另外,静海县还将把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建立风情文化游、养生度假游、林海生态游等具有静海地域特色的旅游线路,推进国际青少年活动交流中心、郭小川·孙犁·梁斌纪念馆建设前期工作,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
打造美丽静海 幸福家园
2015年,静海县在民生保障方面,将通过增加创业就业培训等抓手,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特别对于困难群众,开展“救急难”专项救助,帮助他们完成危房改造等,实行“一站式接待,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联合接访模式,及时疏导和化解社会矛盾,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据了解,目前,静海县正在全力推进静海六中等3所中学、大庄子中心幼儿园等15所校园新建扩建工程,年内完成2所高中校、36所义务教育学校市级达标提升工作,创建全国职成教育示范县。在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今年静海县将启动静海新城医院、县医院教学科研楼、静海镇预防接种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
在促进经济发展、做好民生保障的同时,静海县加快美丽静海建设,以燃煤设施、涉酸企业、扬尘污染、煤炭经营、露天烧烤、城乡环境治理“六个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推进“六绿工程”,加快烟、尘、气、水污染源治理及设施建设,深度治理20家规模化养殖场和52家污水排放企业,加快4座在建污水处理厂建设,新建8座建制镇污水处理站,完成40个重点村和173个达标村建设,新建30个美丽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