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当你老了,走不动了,炉火旁打盹,回忆青春……”相信很多人都对2015年央视春晚上歌手莫文蔚演唱的那首《当你老了》印象深刻,人口老龄化正在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作为一个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而这个比例目前在南开区则高达23.4%。
多年来,南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事业,在大力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全区养老机构的发展。2012年至2014年的3年间,共新建和扩建大中型养老机构8家,新增床位1737张。其中,于去年重阳节期间投入运营、拥有近千张床位的南开区养老中心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新模式,着力打造集养生、休闲、医疗、康复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养老机构,取得了明显成绩,走在了全市前列。
功能齐备——打造老年群体颐养天年的乐园
作为2014年南开区改善群众生活20件实事之一,区养老中心自开业至今始终秉承“以入住老人为本”的理念,发挥团队的专业优势和硬件设备条件优势,营造“敬老、助老、爱老”的良好氛围,成为老年群体颐养天年的乐园。
享受过美味午餐,又经一番小憩,居住在南开区养老中心的86岁老人马云峰和几位同住的老伙伴相约来到设在中心三楼的“怀旧影院”,请工作人员为他们播放经典影片《地雷战》,重温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当长时间集中精力盯着大屏幕有些乏累之时,他们就互相搀扶着来到窗前,俯视绿意盎然的长虹生态园,看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意兴盎然。
“最吸引我的是中心周边优雅的环境和中心完善的软硬件设施。”谈起最初的选择,马云峰的回答代表了绝大多数已入住老人的心声:“当时刚参观完我就跟儿子闺女说了,就住这儿了,别处哪儿也不去。”
地理位置优越、毗邻长虹生态园这样的“天然氧吧”,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南开区养老中心亮相之初就备受老年群体关注。而正式入住后,享受到区养老中心紧急呼叫系统、吸氧装置等高端设施带来的贴心服务,感受到“一卡通”智能化管理带来的安全与便捷,品尝到来自该中心“绿色蔬菜”大棚种植的新鲜果蔬和不断花样翻新的菜品与营养膳食,体会到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关爱和照料……这一切,都让老人们更加坚信自己当初是做了正确的抉择。
医养结合——满足老年群体就近医疗保健需求
为给全区乃至全市养老机构探索发展新路,南开区养老中心在建设过程中逐步确立“四个基地、一个中心”的建设目标,即建设成为全市具有“医养结合”特色的绿地养老基地、机构养老标准化服务示范基地、养老护理人员培训基地、双拥共建养老示范基地和南开区养老服务信息化管理中心。
“针对老年群体的普遍身体机能状况和目前一些养老机构在院老人就医难、耗时长的现实情况,我们选择以‘医养结合’为突破口。”南开区养老中心负责人刘淑霞介绍说,“以此实现在院老人康复保健、就近就医的愿望,达到让老年人生活环境舒适宜居与身体健康有所保障并举的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区养老中心引进的一级甲等医院——华泰医院已经完成前期装修、设备购置、医务人员招聘等各项准备工作。医院就设在区养老中心院内,总面积逾2200平方米,设内科、外科、牙科等9个科室及病房,可以满足养老中心入住老人及周边社区老人就近就医、康复保健等基本需求。
“目前我们正在加紧办理医保定点医院手续。”华泰医院负责人李玉敏说,“医院投入使用后,老人们遇有头疼脑热或是突发疾病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医治,实现住养老人小病不出中心、大病有‘绿色通道’及时转送医院的初衷。”
虚拟养老———用“科技南开”成果普惠全区老人
医养结合、设施完善、环境优雅、关怀备至……南开区养老中心以其众多优势迅速成为同类养老机构之翘楚,发挥出引领示范作用。然而,受中心床位规模影响,其极限入住能力仅在千人左右。统计数据表明,各类养老机构只能解决3%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其余97%都要依托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形式来完成。
为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按照南开区委、区政府部署,区民政局、老龄委与天津计算机研究所等相关单位正在研发以南开区养老中心为依托的养老服务信息化管理中心系统,依托互联网搭建起“虚拟养老院”。
“这套系统通过数据采集,可以全面掌握全区老年群体的个体基本信息、个性需求等,以各社区为节点搭建网上养老院。”南开区民政局局长姜春琦介绍说,“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对接养老产业上下游企业和服务,能够及时满足老年人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日常需求,让更多老年人享受到‘科技南开’建设带来的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