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天津泰达医院距离爆炸中心点约3公里,是这次爆炸事故中收治伤员最多的一所大医院。事故发生时,许多医护人员都不约而同地第一时间赶到医院,顾不上受伤的家人,他们直接进入急诊室和病房参与救治伤员。
“不孝”的儿子 尽责的医生
8月15日,泰达医院骨科住进了一位老妈妈,她是该院医生范若焱的母亲。老妈妈三根肋骨骨折,胸腔内严重出血,然而范若焱却是在爆炸后的第4天,才发现了母亲的伤痛。
“爆炸发生得太突然,当时我还在看资料,就听见两声巨响,接着家里的玻璃全碎,家具、电器、门窗瞬间被震落。”回忆起当晚的情景,范若焱历历在目,“外面有人大喊着快跑,能看到满天的小火球射过来,墙上被砸出一个个洞,我的第一个反应也是赶快跑,但是我妈还在卧室。”
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范若焱还来不及看一眼被震得一片狼藉的家,背起母亲就往外跑,“我妈早就睡了,爆炸让她也吓得不轻。问她有没有觉得哪儿不舒服,她就冲我摇摇头。”
到了医院后,范若焱把母亲放在自己的办公室里,什么也没说,披上白大褂就急匆匆地去急诊室帮忙了。二十多个小时里,他前前后后缝合了超过15个病人,参与实施了十多台手术,“这些伤大多数都是被玻璃划伤的,必须尽快止血消毒,打破伤风,如果不及时消毒打针,很有可能一个小伤口也能引起严重的后果。”直到第二天下午3点,范若焱才抽空回到自己的办公室。
“我回到办公室,感觉妈妈的脸色不太好。”提起母亲,范若焱的泪水在长时间工作而熬红的双眼里打转。“妈妈说,她感觉胸口一阵阵地疼,她自己觉得可能是当晚被爆炸冲击波撞击到了,有点胸闷,没什么大事,叫我不要担心。去武清的时候还嘱咐我注意身体,她说医生有充足的精力才能救治伤员。”
担心自己不能好好照顾妈妈,范若焱就请武清的亲戚来把妈妈接走,自己继续坚守在抢救伤员的一线。就这样,范若焱的母亲硬是挺了4天,终于在亲戚的陪同下,到武清当地医院做了检查,检查结果显示:三根肋骨骨折、胸腔积液(胸腔内出血)。
“那时候心里充满了医生的责任感,只知道灾难突如其来,医院肯定需要人,妈妈受伤,我一点也没发现,真的太粗心了。”得知这个消息后,范若焱急的不得了,但是医院里又正处在争分夺秒抢救伤员的过程中,他只好请亲戚帮忙,又把母亲送了回来,在自己的科室办理了住院,这样既不耽误工作,又能照顾到母亲,一举两得。
“每次我去病房看她,她就催我走,让我去多看看受伤的消防员和武警官兵,多救几个人。”下巴上还来不及剃的胡茬见证了范若焱十几个忙碌的日夜,“妈妈特别支持我的工作,我觉得只要大家都相互支持,尽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我们就能渡过难关。”
危难中的互助和奉献 更显珍贵
8月12日夜,一声轰鸣撕破了滨海宁静的夜空。在距离爆炸点不到1公里的一个小区里,惊慌失措的居民们蜂拥冲出小区,在慌乱的人群中突然出现了一个逆向跑动的身影,她怀抱着一个1岁左右的孩子,逆着人群又冲回了小区门口,这个人就是泰达医院骨科护士张羽。
“那天我跟着大家一起跑出了单元楼,天是红的,没有灯,我用余光好像看见单元门口躺着一个人。”张羽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自己怀里还抱着孩子,还要拉着年迈的母亲,一家人刚被爆炸声惊醒都没有反应过来,周围就已经一片混乱。
“当时我也非常害怕,只知道跟着人群拼命跑。跑着跑着,我定了定神,我想我是护士,那个倒下的人我必须回去看一眼。”于是张羽把孩子交给身边的母亲,毫不犹豫地逆着人流往回跑。“我先是看看他有没有外伤,还有没有呼吸,好在他应该只是受惊晕倒了。”把昏迷伤员身体放平,张羽开始给他做心肺复苏。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越来越多的人从女儿身边跑过,张羽的母亲仿佛感到危险在一步一步逼近,本能地拉着她想要赶紧逃离,可张羽却始终不放弃,动作敏捷熟练,一遍遍地为昏迷的伤员做复苏。“我记得当时我只对我妈妈说了一句话:我是护士,再危险也不能见死不救,然后我继续低头给他做急救,妈妈默默地站在我身边一直陪着我。”
经过一次次的努力,昏迷伤员终于醒了过来,此时张羽才感觉到脚底传来的阵阵的剧痛,原来她在刚才跑动中,不小心把鞋子跑丢了,两只脚底扎着好几块碎玻璃。到了医院,进行了简单的消毒和包扎,张羽脚上裹着纱布,又立即投入了工作。
“发生这么严重的事故,医院肯定是很忙的,我要是请假休息,其他同事的工作就多了。”面对北方网新媒体记者的采访,张羽只是笑笑,“加班加点,我并不觉得是在奉献,因为救死扶伤本来就是我们的职责。在灾难面前,大家相互帮助才能共同扶持,克服困难。”(北方网见习记者李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