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档
专题 天津 民生 论坛 文娱 体育 财经 地产 IT 汽车 时尚 教育 健康 科技 游戏 视频
 
 

郭虎:2013年,天津市气象局作为中国气象局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专项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以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为抓手,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截至目前,已在南开区广开街、河西区龙江里、港云里社区、和平区卫津路社区建成“八有”气象信息服务站……

郭虎:多年来,市气象局还积极开展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专项建设工作,以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为核心,以融入式发展为实现途径,强化农业气象“直通式”服务能力,着力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区创建,按照“十有”原则,开展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建设……

郭虎:市气象局与市旅游局签署了“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能力”的合作协议,联合加强旅游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联合做好节假日旅游气象预报服务,建立重大节假日旅游气象服务联防机制和信息互相通报制度……

周锦程:近年来,市气象局在通过电视、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传统媒介开展气象服务的同时,积极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趋势,按照公众的需求及不断变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拓宽气象服务途径,增强服务粘性……

吴振玲:目前市气象局大型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已经常态化,规范化,有比较完善的业务流程、服务规范和应急预案。同时,针对每项活动的不同特点以及组委会的特定需求,市气象局会制定详细的气象服务实施方案……

吴振玲:针对下半年要举办的这几项大型活动,市气象局目前已开展了需求调研,四个活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都各不相同,为此市气象局要制定各自的气象保障实施方案,具体到每一天进行设备调试、演练、每天提供哪些产品,产品包括哪些要素等……

郭虎:气象预报方面,对流性天气往往生成得很突然。通常来讲,一个对流系统对于某一地区的影响时间也相对较短,同时因为生成速度很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冬季寒潮属于自北向南横扫数千公里的天气尺度系统,强对流天气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预报员对中小尺度对流性天气的认识还有很多空白,特别是对其内部结构和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这些都给预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事实上强对流预报也是一个国际难题。

现在人们对于天气服务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和严格,气象的发展与建设也在时刻顺应社会的需求。市气象局在探测手段、模式建设、精细化产品开发等多个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目的就是要稳步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和准确性。

 


气象,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密切。气象,也是与人类生产、生活最为贴近的自然科学。四季更迭,阴晴风雨,人们也最易于感知。预报、预警、气候分析、各种专属气象讯息的传递,人们做什么事都会关心一下天气如何。在重大活动来临之前,气象服务尤为重要,有利于决策者把握最精准的机会,完成一次次完美的活动组织。

气象服务关乎人们的安危,关系到家国、社会的发展,尽管天气变幻莫测,但是,我们总是更接近准确的预报,提供各种精细化,甚至个性化气象服务。日前,天津市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郭虎,天津市气象服务中心主任周锦程,天津市气象台副台长、天津市气象局大型活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吴振玲做客北方网《新闻会客厅》,畅谈气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

主持人:郭局长,请您给我们讲讲,气象部门通过哪些项目来服务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国计民生,气象服务意味着什么?

郭虎:近年来,天津市气象局在市委、市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领导下,主动适应天津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着力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面向大城市防灾减灾、农村防灾减灾及农业生产等开展服务,并通过项目建设及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共建,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2013年,天津市气象局作为中国气象局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专项建设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以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为抓手,加强城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截至目前,已在南开区广开街、河西区龙江里、港云里社区、和平区卫津路社区建成“八有”气象信息服务站,即,有工作场所、人员配备、风险评估、应急处置、预警手段、宣传培训、防灾减灾志愿者及长效发展机制。目前,气象信息服务站共覆盖16个社区,受益3.155万户,8.373万人。今年,市气象局正在河北区王串场街道建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同时与南开区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将以南开区为试点,在全区所有社区推进街道(社区)气象防灾减灾专项建设工作。

通过项目建设,市气象局进一步加强了城市运行保障气象服务,开展了城市内涝风险评估,力求将精细化气象服务产品送进千家万户,将气象服务“触角”延伸到基层。

一是建立了城市内涝风险定量化评估业务。开展城市内涝灾害风险普查,通过采集社区地理、社会、基础设施、灾害隐患点等基础信息和灾情信息,普查试点城区内涝隐患点,建立内涝隐患点的普查数据集,利用科学方法确定了每个内涝隐患点的城市内涝致灾临界(面)雨量。此外,市气象局还开展了城市内涝灾害风险定量化评估业务,实现了城市精细化分区预报预警,并在试点社区易涝点安装了积水测量尺,在有积水时,由气象信息员带队,实时收集内涝点积水深度。

二是进一步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和手段。针对公众开发制作了城市气象指数、生活指数、健康指数等10余种精细化服务产品,通过中国天气网天津站、公众气象服务网站、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实时发布。开发了“天津市城市社区气象信息服务平台”网站,将社区信息、内涝隐患点基本信息、内涝隐患点风险图以及实时气象预报预警产品、公众气象指数产品、城市内涝风险评估产品在平台上实时更新和显示,供社区居民和街道、社区管理人员使用,目前该网站已覆盖市内6个城区,并投入业务运行。

三是在示范社区建成区—街道—社区—楼栋长的四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的网格化组织管理构架,建立了深入到基层社区的应急预案体系,成立了气象灾害防御领导小组,各社区编制了社区气象灾害应急行动计划。

多年来,市气象局还积极开展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专项建设工作,以提升气象为农服务水平为核心,以融入式发展为实现途径,强化农业气象“直通式”服务能力,着力开展设施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区创建,按照“有专业人员、有服务方案、有指标体系、有业务平台、有适用技术、有示范田块、有合作机制、有直通服务、有信息反馈、有效益评估”的“十有”原则,开展标准化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县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

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中,市气象局强化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的气象服务,加强关键农时气象保障服务及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开展农用天气预报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预警评估服务,推进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建立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服务试点,开展设施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评估服务。

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中,市气象局以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水平为核心,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强化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不断拓宽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强化农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创建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加大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力度、规范暴雨诱发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业务。

市气象局与市旅游局签署了“提升旅游气象服务能力”的合作协议,联合加强旅游气象观测系统建设,联合做好节假日旅游气象预报服务,建立重大节假日旅游气象服务联防机制和信息互相通报制度;联合加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有效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联合加强和规范旅游气象信息的发布,扩宽气象服务发布途径等。

市气象局与市民政局签署了“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合作协议,积极加强防灾减灾信息共享,联合开展城乡社区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和综合减灾社区建设,联合开展重大气象灾害灾情调查和风险评估,并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宣传,有效提升大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水平。

主持人:近年来,市气象局在做好气象服务的过程中,在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上有了哪些新的成果?如何在主动服务和人民需求当中寻找平衡点?

周锦程:近年来,市气象局在通过电视、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传统媒介开展气象服务的同时,积极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趋势,按照公众的需求及不断变化的信息获取方式,拓宽气象服务途径,增强服务粘性。

一方面积极探索“互联网+气象服务”的新模式,开拓新领域,积极延伸气象服务“触角”,先后注册建成官方微博、微信、易信、微视等多种新媒体服务号,力求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信息实现多途径发布,并尽力广覆盖。截至目前,市气象局官方政务微博“天津气象”与官方服务微博“天津天气”共拥有粉丝达220万人,不仅被列入全市十大有影响力政务微博之一,也在全国气象部门官方微博行列中名列前茅。

此外,市气象局顺应科技发展态势,于2012年年底开通官方微信“天津气象”,仅2年多的时间,官方微信的订阅人数从最初的50人增长至近7000人。目前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官方微信来说,也许并没有多么值得骄傲,但是它的成长速度和受关注程度的急剧飙升,体现出市气象部门利用新媒体拉伸气象服务链条、增强服务粘性的阶段性成效。今年7月21日,“天津气象”微信公众号下午发布了一条服务信息,提醒公众7月22日至23日,天津将有雷阵雨天气,雨量分布不均,局地降雨量较大,可能出现短时降水和雷暴大风。该条信息发布后,微信以其阅读、转发、再阅读、再转发的“矩阵式”传播特点,使该条信息的阅读量瞬间飙升,截至7月23日晚,阅读量达到了8.67万次。

另一方面,市气象局通过城市街道(社区)气象防灾减灾专项建设工作,利用“一键式”全媒体快速发布平台为社区居民开展基于位置的精细化预警服务、推送服务和风险管理服务。截至目前,已在南开区广开街、河西区龙江里、港云里社区、和平区卫津路社区建成“八有”气象信息服务站,即有工作场所、人员配备、风险评估、应急处置、预警手段、宣传培训、防灾减灾志愿者及长效发展机制。

目前,气象信息服务站共覆盖16个社区,受益3.155万户,8.373万人。特别是2014年,在南开区广开街建立了全市首个街道气象信息服务站,在近两年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发挥了气象部门与街道政府应急联动的作用。一是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广开街应急工作体系;二是建立了气象协理员和信息员队伍,并建立起区—街道—社区—楼栋长的四级社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与传播的网格化组织管理构架,健全了气象服务网络;三是确定了辖区内受气象灾害影响重点检测点位,有助于针对积水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四是为广开街街道办事处建立了社区电子服务显示屏,建立了气象预报预警手机信息服务群,加强了日常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五是健全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机制,街办事处与市气象局、市政排水部门均建立了合作长效机制,共同加强对广开地区的气象预报预警信息传递和积水排放动态响应机制。

主持人:今年,在天津举办的国家级以及更广范围内的大型活动和赛事很多。5月的亚洲女子排球锦标赛、7月的国际少年儿童艺术节。这两项活动已经结束,气象局在气象服务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吴振玲:近年来,为了做好天津举办的各项重大赛事和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快速对接天津市政府大型活动办公室的保障任务市气象局成立了大型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目前每年至少完成10余项国际论坛、国际会展及国内外大型综合体育赛事的气象保障服务。

目前市气象局大型活动气象保障服务已经常态化,规范化,有比较完善的业务流程、服务规范和应急预案。同时,针对每项活动的不同特点以及组委会的特定需求,市气象局会制定详细的气象服务实施方案。比如针对少儿艺术节,除了按照常态化的服务流程,为组委会提供活动期间的气候背景分析、月、旬气候趋势预测,提前7天每天的逐日滚动天气预报外,考虑到开幕式前及开幕式结束后,会有中外代表团从北京抵达天津或是从天津离开去北京,市气象局为组委会提供了北京至天津的道路沿线天气预报,预报有雷阵雨时还提出要注意道路交通安全等的建议。

另外,针对户外活动的场所,开展定时、定点、定量的精细化预报。如活动期间,艺术节有很多户外活动,其中代表团成员计划到周边景区旅游,市气象局就针对景区进行预报,同时提供未来24小时的炎热指数、花粉浓度等级、紫外线强度、体感温度、旅游气象指数等。

27-28日,国外代表团开展黄崖关登长城一日游活动,由于正处对流活动多发时期,雷电、短时大风及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灾害明显增多,蓟县等地因局地突发性强降水带来的地质灾害风险不断增加。市气象局除了提前制作逐6小时的预报产品外,还及时提供短时临近预警信息。如27日夜间蓟县出现了雷电及短时强降水,市气象局及时将雷电预报预警信号,降水实况等信息通过短信告知领队,提示28日出行要注意安全湿滑,保证成员安全。

主持人:8月-10月的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9月的中国·天津国际直升机博览会和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10月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这些大型活动集中在一年举行,不仅说明了天津在国内外的实力不断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请问,这些活动主题不同,特点和对于天气服务的要求也各异。那么,气象局如何做好服务工作?这其中有哪些难忘的事情和网友们一起分享?

吴振玲:针对下半年要举办的这几项大型活动,市气象局目前已开展了需求调研,四个活动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都各不相同,为此市气象局要制定各自的气象保障实施方案,具体到每一天进行设备调试、演练、每天提供哪些产品,产品包括哪些要素,谁制作、谁服务等。

例如,8月18日,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在武清开幕,为做好此届绿博会气象服务保障工作,天津市气象局与武清区气象局按照分工分别制定了《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气象服务保障方案》和《第三届中国绿化博览会气象服务实施方案》,武清区气象局成立了预报服务组、现场服务组、人影作业组、信息与装备保障组及宣传组,将为区委、区政府、组委会等相关部门提供决策气象服务、大型活动现场服务、交通气象服务、环境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而天津市局将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业务指导,为此届“绿博会”顺利举办保驾护航。

为进一步提升“绿博会”预报服务水平,市气象局在绿博会园区新建7要素自动气象观测站1个、大气环境监测站1个,在武清区气象局设立移动式风廓线雷达监测车1辆、大气环境监测车1辆,与周边地区区域气象观测站、闪电定位仪、大气电场仪、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及移动应急指挥车组成绿博会气象监测网,为提升预报服务精准度提供数据支撑。为健全气象信息服务渠道,区气象局编制了《绿博会气象服务手册》,在绿博园的每个旅客服务中心建立了气象电子显示屏,建立了绿博会手机短信服务群组和微信群组,多渠道广泛发布预报服务信息,并加强雷电、大风、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预警。此外,区气象局还定期发布《绿博会气象服务专报》,截至目前已连续发布了7期。

如直升机博览会,因为有飞行表演,云层偏多偏厚,云层高度太低,垂直风切变过大等都会影响飞行表演的效果,需要提供常规预报之外的更加精细化的服务,如增加飞机表演现场的云底高度、垂直风速等实时监测与预报,这项气象保障服务具有很大的挑战性,所以该活动的服务方案非同于一般的大型活动。

主持人:特别是在短时预报过程中,有些时候天气系统偏离预计轨道,这些都是难以精准把握的。出现这样的情况,百姓普遍不理解,会认为预报不准,有各种埋怨和牢骚。那么,气象服务最难的是什么?现在人们对于天气服务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和严格,从技术手段上,如何进一步提升预报和气象服务的精准程度?

郭虎:气象预报方面,对流性天气往往生成得很突然。通常来讲,一个对流系统对于某一地区的影响时间也相对较短,同时因为生成速度很快,影响范围也比较小。冬季寒潮属于自北向南横扫数千公里的天气尺度系统,强对流天气水平尺度一般小于200公里,有的仅有几公里。预报员对中小尺度对流性天气的认识还有很多空白,特别是对其内部结构和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的认识还有待提高,这些都给预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事实上强对流预报也是一个国际难题。

现在人们对于天气服务的要求越来越精细化和严格,气象的发展与建设也在时刻顺应社会的需求。市气象局在探测手段、模式建设、精细化产品开发等多个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目的就是要稳步提高天气预报的精细化程度和准确性。

气象探测方面,公众认识较多的是多普勒雷达和气象卫星,实际上强对流预报还要基于很多高时空分辨率的非常规观测资料,如风廓线观测、微波辐射计等,这些新型探测设备的建设投入力度越来越大。马上市气象局还要引入国际先进的双偏振雷达。而观测手段逐步增多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预报员必须在短时间内查看所有资料并寻找其中有用的信息,这对预报员来说还是有很大难度。因此,未来市气象局将开发基于多种资料的“多源资料融合技术”,将不同观测资料同化成三维、立体的天气模型,在此基础上构建监测预报预警数据加工平台:实现“共享-共耕-共用”数字天气预报“一张网”的协同作业预报服务流程。

中尺度系统瞬息万变,30分钟或1小时以后便可能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还需要运用数值预报进行补充。在数值模式方面,天津气象局的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已经投入业务应用很长时间,在预报中发挥了卓越的作用。但现有模式的时间分辨率还不能满足短临精细化预报的需求,加快数值模式建设,建立快速同化模式是未来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

 
北方网新闻中心制作 2015年09月

Copyright (C) 2000-2015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