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在同事眼中,他是爱岗敬业、待人和善的好同志;在患者心里,他是妙手仁心、无私奉献的好医生;在家人眼里,他是一年到头很少见面的“大忙人”,他就是区中医院肺病脾胃病科主任王建斌。漫漫行医路上,他用一双妙手、一颗丹心守护患者健康,以仁心施仁术,赢得了人们的赞誉。
勤奋钻研学医术
走进区中医院肺病脾胃病科门诊,虽然已经是下午,但前来看病的患者依旧络绎不绝,王建斌在其中忙碌着:问诊、号脉、开药、叮嘱……一切都井然有序、忙而不乱。直到最后一个病人离开,王建斌才得出空闲,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45岁的王建斌,已经在医生岗位上工作22年。王建斌面对患者沉着、冷静,对脾胃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然而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一次接诊,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他记忆犹新。
1993年,王建斌从天津中医学院(今天津中医药大学)毕业后便来到武清中医院,成为内科医生。一天中午,一个面色惨白、头晕并伴有呕吐症状的病人被送到内科诊室,正在值班的王建斌立即对患者进行急救,可由于当时医疗设备不足,他只能边做基本检查,边通知科里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一同接诊。老医生赶到后,诊断出病人是脑出血,王建斌赶忙协助家属办理转院手续,然而遗憾的是,患者还是离开了人世。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进一步激发了他努力钻研医术的决心。“那是我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医院和医生对于病人的重要,也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生,只有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才能救助更多患者。”王建斌坚定地说。
为了提高自身能力,王建斌一有时间就向前辈讨教经验、翻阅医学杂志,及时总结整理,从中医基础到实践,从西医理论到临床,不放过每个可以充实自己的机会。他先后多次到津京大医院进修学习,将先进的医疗手段及诊疗技术运用于临床。2010年,他参加了全区第一届“师带徒”培训活动,师从名老中医朱振友主任,三年的学习,诊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如今,王建斌已先后在《天津中医药》、《甘肃中医》等杂志上发表文章10余篇,参与编写著作1部,主持天津市卫生局课题2项。
职责牢记在心间
“医者,施以仁术以救人,施以仁心以救魂”,这是王建斌一直秉承的信念,是他行医的真实写照。王建斌常说:“患者来看病是对我的信任,我就要用专业的技术来回报他们。哪怕有一线希望,就会尽百分之百的努力,只为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医生的职责。”
2013年2月25日凌晨,一位84岁高龄的患者突发心脏病、心衰,到某医院抢救后,家属被告知回家准备后事。看着已经昏迷的老人,家属万分悲伤,情急之下想到了王建斌。当他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患者家中,仔细检查后,叫来救护车将老人送往医院。住院后,针对老人的病情,王建斌凭借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精湛医术,给予了有效治疗,老人的病情逐步好转,十多天后竟康复出院了。患者家属送上现金来感谢王建斌及时出诊,被婉言谢绝,他只是笑笑说:“治病救人是我的职责!”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王建斌的带动下,科内的每位医生都秉承着“‘肺’除疾患,护‘胃’健康”的科室理念,为前来就医的病人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最快、最好的治疗。正是在王建斌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中医院肺病脾胃病科的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在全区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个人多次被评为局级、院级先进个人等称号。
患者利益放首位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王建斌从医以来,总是急患者之所急、忧患者之所忧、想患者之所想,坚持做到认真检查、详细解说、兢兢业业施诊。不管工作多忙多累,他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情变化,有时休假在家,只要病人需要,一个电话,王建斌便立即赶回医院。
2015年大年初三晚上十点,科里收治了一名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一次吐血量就有600毫升,血压迅速下降,心跳加快、意识模糊、生命垂危。当时在家休假的王建斌接到电话立即赶到医院参加抢救:扩容、升压、输血、下三腔两囊管压迫止血……直到凌晨5点,患者病情才逐渐平稳,他却一夜未眠、精疲力尽。事后,患者家属一再对他表示感谢,他只是说:“作为医生,能够挽救患者生命于危难之中,这比什么都有意义!”
患者和家属的认可让王建斌倍感欣慰,但对家人的亏欠却让他的心里不是滋味。医生工作性质使得王建斌没有精力照顾家庭,为了让他安心工作,妻子放弃了银行财务经理的职位,主动承担起照顾公婆、子女的重任。“我特别感谢妻子,没有因为我工作忙而抱怨,反而经常叮嘱要以医院工作为重,她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王建斌愧疚地说。
枯骨生肉,杏林春暖。22年的时间,王建斌用不懈的努力和负责的态度,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年轻医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肺病脾胃病专家,他用自己的仁心仁术悬丝切脉、医治无数病痛中的患者。王建斌说,能够成为一名医生,是他最骄傲的事。在今后的行医路上,他会继续砥砺前行,用医术守护患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