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西青区是全市规划定位的“电子、汽车产业基地,科教研发基地,历史文化与生态宜居城区”。去年工作检查以来,区委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以新作为应对新常态,全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比预期更好效果。
今年以来,西青区经济运行保持平稳,上半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84.42亿元,同比增长9.8%;固定资产投资533.5亿元,同比增长20.8%;内资到位469.6亿元,同比增长24.6%;外资到位额7.4亿美元,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58元。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继续走在全市区县前列,顺利实现“双过半”。
1
创新创业成为主流 产业升级不断加快
上半年,西青区规模工业总产值实现1198.6亿元,同比增长10.73%,规模工业利润同比增长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0.2个百分点。八大产业集群实现产值770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64.2%;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68亿元,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22.4%。完成转型升级企业226家,累计达到691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同比增长15%,产值能耗下降14%。服务业占全区GDP比重达42%,高于去年同期2.6个百分点。
项目建设进展良好。新引进、开工、建成了一批影响力大、支撑作用强的大型实体项目,像新引进的福耀玻璃、京东方等,新建成的中建钢构、中北汽车装备制造等,正在加快建设的传化物流、正威集团、拉夏贝尔等项目,对壮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创新稳步推进。成立西青区审批局,建立行政服务赛达分中心,实现了“一颗印章管审批”。深入开展“一助两促”活动,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工作进展顺利,截至6月30日,共发放贷款4630笔、354.51亿元。制定《西青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年行动方案》,出台了“钻石八条”政策,初步打造了中北镇慧创空间等12个众创空间,自主创新示范区西青分园加快建设,培养引进创新创业人才406名,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4.11万人;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园分园完成了规划设计,启动了建设招商,已吸引200余家企业在园区注册,注册资本10亿元。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721家,科技“小巨人”41家,新申请专利3142件,登记科技成果90项,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达到7.5亿元。规上科技型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区工业企业总产值的81.2%,纳税占84%。新增民营主体5341户、注册资本153.89亿元。
目前,西青区正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和产业内部结构,促进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新化发展。农业上,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由分散型向产业化集约化转变,农产品由低附加值向高效益转变,农业功能由单纯生活供给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转变。工业上,围绕主导产业拉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关联度,培育产业集群,发挥集聚效应。借助“互联网+”,建设高质量的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云制造模式,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促进制造企业向个性、智能、数字生产转变。三产上,继续抓住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物流、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要关注互联网时代的电子商务、跨境电商等新兴业态,积极引进培育资金交易、结算、支付清算后台以及资产运营管理、基金投资等专业机构。
同时,继续做好借重首都资源文章,围绕交通、生态、产业等重点领域搞好对接协作,走出去,主动上门招商,继续立足主导产业,瞄准世界、国内和民营500强、大型国企、民企、行业领军企业,全力引进优质实体项目。与此同时,搭好平台,拓宽创业创新渠道。围绕创业创新的需要引才、育才、用才,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吸引和激励更多高端人才、领军人才来西青区投身创新创业。
2
环境面貌持续向好 提升地区新颜值
经济发展同时,西青区始终坚持环境立区,以大绿快绿为重点,全力打好生态环境攻坚战,赋予生态高颜值。着力建设了一批林网林带、绿色道路、绿色河流、绿色社区、绿色园区。西青大地初步呈现出林网绵延不断、片林生机盎然、河流苍翠掩映、道路布满林阴、城镇花团锦簇、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好景象。
大力开展“四清一绿”五项行动。清新空气方面,制定了《西青区空气质量综合治理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狠抓“五控”,加强了对5031个裸露地块的治理,严禁秸秆焚烧和垃圾焚烧,全部完成淘汰黄标车1.25万辆的任务。清水河道方面,39项治理工程,目前已完成26项。绿化美化方面,上半年,西青区新增造林4167亩、植树71.8万株,补植面积1050亩、补植树木7.8万株。其中,外环线外侧绿化带完善提升工程累计拆除各类违章建筑点位10处、拆违占地面积660亩、拆除建筑30万平方米;动土方456.2万立方米;规划造林1991亩、栽植乔灌木304150株。独流减河河滩地绿化工程和河堤内外侧补植工程:独流减河河滩地绿化工程河道两侧河滩地绿化总长度48.9公里,其中北堤绿化长度43.9公里,南堤绿化长度5公里;绿化平均宽度30米,河滩地绿化以栽植洋槐、柳树、柽柳和紫穗槐等乔灌木为主,绿化面积共计2176亩,栽植乔灌木414160株,动土方43.4万立方米。
持续开展“清水河道行动”,制定完善了落实“河长制”的规章制度,建立完善了考核制度。制定了《西青区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实行地方行政领导负责制考核实施细则》,将考核分业务考核和绩效考核进行。业务考核由“河长办”每月组织实施一次,主要考核各街镇截污治污、日常保洁和养管等情况。绩效考核由领导小组每半年组织一次,主要考核各街镇落实河道水环境综合管理情况,每半年综合业务考核、绩效考核与平时督办的成绩,落实“以奖代补”资金。加大了污水收集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实施了老旧居民生活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污水管建设工程、污水泵站提升改造工程等。截至目前,全区共建成污水主干管近200公里、次支管网近1000公里、污水提升泵站近30个的排污体系。七个建制镇、2个街办事处和西青开发区基本形成了“污水管网全覆盖、污水提升泵站功能齐全”的格局。同时,各街镇工业园区污水收集系统也功能俱全、发挥作用较为明显。全区污水入厂量达16万吨/日。
重点对群众反映强烈和媒体曝光区域水环境加大了治理力度。2013年下半年,针对王稳庄镇小电镀、小酸洗、小化工、小炼油企业较多,水污染严重的实际,分成4个现场检查组进驻王稳庄镇进行专项治理,对6家私自排污的企业法人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取得了明显成效。
同时,大力推进“四清一绿”行动,确保全区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按照《西青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三年行动方案》要求,狠抓“五控”工作,特别是做好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周边三公里范围内的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深入细致地排查监测点位周边污染源,制定出台杨柳青镇区交通导向优化方案,加强油烟治理,探索建立执法人员与机关干部、村干部共同划片负责的网格化管理机制,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加大化工企业治理力度,日常巡查和暗访相结合,发现问题立即处理,并研究制定化工企业三年治理方案,逐个企业制定关停并转措施,明确每年任务数量、完成时限、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力争三年完成全区所有化工企业治理工作,彻底解决化工企业污染和异味扰民问题。全面治理各类水污染源,继续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实施合流制小区改造工程,封堵好入河排污口门,实现全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深入开展大清洗大清整大扫除活动,对全区脏乱差点位逐一整治,对占道经营、违章摊点、非法广告、车辆乱停乱放等开展全方位治理,健全村庄卫生扫保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物业和居委会管理,持续美化村庄和社区环境,完成创建清洁村庄、美丽社区今年的任务目标。继续推进造林绿化工作,重点围绕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入市和入区道路实施绿化提升工程,进一步加大外环线拆违增绿力度,搞好生态片林和桥下空间绿化,进一步提升全区绿化水平。
与此同时,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工作,以治理污染、绿化美化为重点,西青区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一是继续严把项目入口关。始终坚持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继续抓好节能减排,对现有的“三高”企业拿出关停并转时间表,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二是坚持铁腕治污。加大空气污染治理力度,落实大气污染网格化管理的责任,狠抓煤、尘、车、工业污染治理,严治露天堆场、工地扬尘、露天烧烤等污染源。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通过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实现达标排放;加强水体监测和巡查,及时发现、严厉打击偷排偷放、污染河道的违法行为。三是抓好绿化美化。继续实施大力快绿工程,利用秋植、冬植时机持续提升绿化水平,巩固网、片、点、线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和“两带、三片、八线”的绿化结构,并在主干道路、重要节点形成一批绿色生态景观。四是加强市容整治管理。集中整治村庄、社区环境,治理私搭乱盖、乱占绿地等违法行为。
3
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民生福祉越来越多
年初确定的十项民心工程完成进度过半;结合教育实践活动持续整改,为群众解决了一批实际困难,群众得到了新的实惠。帮扶相对后进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上半年,全区实现新增就业2.69万人,其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8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城乡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640元调整为705元。提高五保供养标准,农村集中、分散供养五保标准分别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3689元统一调整为15469元。全区6个示范小城镇累计投入资金320亿元,开工758.6万平方米,竣工507万平方米,37个村、9.8万人还迁入住。旧居民区提升改造工作有序推进,城中村安置房建设竣工面积104.76万平方米,东姜井、李家园等8个城中村安置房项目已经竣工入住,累计完成拆迁65.22万平方米、6840户。
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西青区着眼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愿,增强做好民计民生工作的主动性、自觉性。加快推进今年的10项民心工程,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结合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进一步查摆在改善民生方面的“不严不实”问题,全力抓好整改。着眼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针对老百姓衣食住行、水电气热等生活方面的基础性问题,把民计民生的工作基础打牢;从最具体的问题抓起,针对老百姓最关心的就业、增收、社保、住房、环境、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问题,真心实意地解决困难。从最困难的群体抓起,构建强有力有效的社会救助体系,突出做好城乡低保、优抚对象、孤老孤儿、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救助工作,不让一户过不去,力争人人过得好。
【 展示项目 】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北方总部及天津分公司
中建钢构有限公司隶属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其北方总部是中建钢构在国内及海外战略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点位,共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六省两市,于2014年6月正式从北京迁至天津西青赛达工业园。中建钢构天津分公司是中建钢构在北方投资兴建的唯一大型生产基地,是集设计、研发、检测、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有大型钢结构制作厂。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445亩,规划年产能30万吨,可带动就业1500人,产品主要用于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超大体量会展中心等,天津117大厦钢结构产品即为该项目生产。2015年,公司预计实现产值8亿元,纳税4000万元;2016年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纳税1亿元以上。
同仁堂中医药文化生态园
该园由天津同仁堂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2.5亿元,占地273亩,拥有片剂、颗粒剂等6种剂型、50多个准字号药品。长期以来,同仁堂坚持以独家药品和原研药品为特色,在中药现代化方面不断探索。2014年,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投资8000万元,建设了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的药物研究院,引进了60余名研发人员,拥有近30项发明专利及20余项在研项目,同时积极与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天津大学等专家院所合作,创建了“协同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举措,园区的研发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肾炎康复片等一大批产品成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并取得多项国家专利,麝香壮骨膏等50多个拳头产品畅销全国,同仁堂品牌影响力也得到显著增强。2015年,园区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税收1.4亿元。
天津鑫宝龙电梯集团有限公司
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最初仅是一家做部件代工的民营企业。近年来,该公司抓住转型升级的有利契机,积极打造品牌优势,自主培育了民族品牌鑫诺,并购引进了西班牙品牌戈尔,现已拥有5家子公司、67件专利,同时实现了8米/秒的超高速电梯和双轿厢观光电梯两个国内首创,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扶梯制造的空白。为适应市场需求,公司先后斥资8亿元,启动了占地220亩的新工厂建设,实现了由单一的直梯制造到直梯、扶梯及自动人行道全系列电梯产品制造能力的全面升级。目前,公司正在积极推进股改工作,预计最迟2016年年底上市。2015年,公司预计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纳税6000万元;2017年实现年产值30亿元,纳税突破2亿元,从而成为北方最大的电梯设备制造基地。
中汽(天津)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中汽(天津)系统工程有限公司,落户市级汽车产业园,总投资36亿元,占地202亩,去年开工建设,今年建成投产。企业拥有研发人员200余人,涂装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位列全国第一,生产前试验工厂属全国唯一,也是全国唯一的项目设计、工程建设、设备制造、运营服务等全行业交钥匙单位,被奔驰、宝马等高端品牌汽车指定为国内工程设计与汽车装备集成制造商,国内超过50%乘用车、70%商用车的装备生产线由该公司全程设计、制造和安装。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每年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税收5亿元以上,成为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智能化汽车生产装备研发制造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