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耕地58万亩、气候温和、水源丰沛、土壤疏松肥沃,大自然的禀赋使宁河物产丰饶,“鱼米之乡”远近闻名。农业大区如何进一步发展精品农业和高效农业?一批批科技专家的到来就是宁河给出的答案。
身处京津冀 就近拜师有条件
在宁河的一家种猪场,一支来自北京的研发团队,早早地就开始了一天的实验工作。这些从事多年优质种猪选育项目的硕士、博士,原本在北京有着优越的科研条件,但就在3年前,他们却把实验室搬到了宁河。
“我们当时也考虑过其他地方,但最终还是选了宁河的这家种猪场,首先是因为这里的育种基础很厚实,它是农业部首批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全国畜牧行业首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王楚端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我把我的博士生、硕士生们带来这里,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科研项目需要的配套设施在这里都很齐全,当地政府也很支持我们,只要我们有需求,政府和企业都想办法帮我们提供试验设备。”
厚实的种业基础和齐全的试验设施让王楚端的科研项目顺利了很多,刚出炉不久的“天河优质黑猪配套选育系统”就为种猪场开辟了一条进军高端消费市场的捷径,直接增收200多万元。
“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白猪肉质选育方面的项目,把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于种猪选育。”王楚端说,“这在国内也是一项填补空白的技术,我们希望能在宁河改写这一行业现状。”
河北农业大学的博士张新娥,同样是在三年前被宁河优惠的人才政策所吸引,来到了一家种苗基地。去年,她在种苗基地的帮助下筹建起了一支种子研发团队,他们改良传统育种工艺,让种苗的发芽率从82%提高到了90%,一年3500万株的产量,不仅让种苗基地稳居华北地区种苗基地“排行榜”前三位,种苗质量的提升还为基地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我们能够在这里安心地搞科研,多亏了基地和当地政府的扶持。目前正在研发的是一种抗病力强、产量高、口感更好的蔬菜种子,每个月,农委都请了中科院的专家来我们实验室指导,给我们提了很多建议。”张新娥一边展示实验室里的最新进展,一边说,“以前这些核心技术都不在中国人手里掌握。一个新的品种至少需要繁育6代才能成功,我们现在的黄瓜、西红柿已经到第4代了,就已经能够跟国外大型种子公司的产品相媲美,到了第6代,我们有信心能比国外的种子质量更好。”
“将来种苗价格大大降低,最终得到实惠的还是老百姓。”说到未来,张新娥信心满满,“我们的项目在生产和研发上都不输给国外大公司,这也提升了宁河当地育种技术的水平。”
跳出京津冀 全球学艺无束缚
为了吸引更多像王楚端、张新娥这样的科研创新力量,宁河在人才引进和科研设施建设上也下了大功夫。种苗基地总经理李宗波向北方网新媒体记者介绍,按照宁河政府发展优势产业种业的要求,他们不仅就近依靠京津冀三地人才资源,还放眼全球,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招徕国外生物、育种方面的专家。
“我到这里来一看,实验室跟德国的一模一样,有的设备比德国实验室里的还要先进。”来自德国的育种专家乔治说,自己越来越喜欢宁河的这份新工作了,“我还能把我的家人都接过来一起住,我们可以按照德国的作息时间上班,按照德国的风俗放假,在生活上和工作上,我都感到很愉快。”
“只要是优秀的人才,在我们这里就有优越的待遇。我们可以提供住房、交通工具,在生活上给这些人才最大的便利。”李宗波说,“我们的所有措施都是为了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硬件配套的“洞房”建好了,宁河还备足了优质服务的“聘礼”,引进的人才和团队都能享受资金、信息、财务及创业辅导、管理咨询等全方位的服务,这也加快了乔治的科研进度。仅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乔治就和他的中国同事一起研发出同样优质的种苗,即便在德国,这一过程也需要6年。
“最重要的是,我们基地的科研团队获得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李宗波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育种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好几代繁育才能见到最终成果,但是只要我们有需要,政府核实情况,就能提供各方面支持,是让人觉得暖心窝的事情。”
如今,一个地方对产业的吸引力正在从土地、劳动力、优惠政策的比拼,转为对产业服务能力,特别是对创新能力的比拼。宁河正是立足京津,放眼全球,在建设中国北方种业基地的同时,引进人才推动农业生产向产业链上游的高科技种业延伸;留住人才实现了良种基地化率达到90%以上,不仅成为了周边城市的“米袋子”、“菜篮子”,也使养殖业种源产业跻身国际先进水平。(北方网见习记者李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