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11月22日,北方网新媒体记者从天津市气象台获悉,受降雪及强冷空气影响,11月23至26日本市气温将持续下降,白天最高气温仅为-2℃到0℃,26日早晨市区最低气温将降至-9℃到-8℃。
11月21日夜间至22日白天,本市普降大雪,21日20时至22日17时,全市平均降水量6.6毫米,最大积雪深度出现在市区,为9.3厘米。
预计22日傍晚到夜间,本市大部分地区仍有小到中雪,23日清晨降雪基本结束,最低气温-5℃到-4℃,降雪量为2到3毫米,新增积雪深度2到3厘米。23日白天以及25日下午到夜间有4-5级偏北风,阵风6级。
天津市气象部门提醒,降雪和大风对设施农业等将造成影响,请有关单位注意防范。下周本市气温大幅下降,以寒冷为主基调,大家外出注意防寒保暖。(北方网新媒体记者吴宏现场报道)
雪后上班首日防拥堵市民早出门早约车

雪后上班首日防拥堵 市民早出门早约车
大雪后上班首日,许多市民都提前了半小时出门。“我们小区积雪挺多的,路况信息不明确,担心迟到。”家住塘沽区洋货市场附近的邢先生选择滴滴打车去上班,“这个天气出行,必须加小费,不然没有滴滴师傅接单。加小费下单两分钟后,有师傅接单了,因为天气影响,路上偶尔有结冰状况,司机也都开的比较慢,幸亏今天路上车不多,我才准时到单位。”邢先生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


家住东丽区的张先生选择开车走快速路到河西区去上班,出门时发现自己车上已经有了十几公分的积雪,并花了20分钟将车身上的积雪清理干净。“今天上路发现只有出小区后的小路上有积雪结冰状况,快速路已经被清理完毕,非常干净,连积水都没有。”张先生说,因为从东丽到河西方向行车较少,没有道路拥堵状况,他路上用的时间和平时差不多。(北方网新媒体记者董立景报道)
雪天出行易摔跤医院骨科有点忙

医护人员帮助摔伤患者进行复位

医院骨科接诊摔伤患者
22日的大雪过后,北方网新媒体记者从总医院骨科病室了解到,截至23日早上8点,骨科病室在24小时内共接诊50多位骨折病人,其中有30多位病人是因为走路摔跤导致的骨折。

医院骨科接诊摔伤患者
总医院骨科医生张垣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幸运的是,这些病人骨折的情况都不是太严重,“主要是手腕、脚踝、尾骨、骶骨这些地方有轻微骨折,在医院我们给他固定包扎后就能回家休息,还有几位是摔倒了皮肤擦伤,我们做了消毒消炎处理,只有一位病人骨折部位比较特殊,需要入院进行手术缝合。”

医院骨科接诊摔伤患者
雪天路滑,医护人员提醒市民,尽量减少外出。如果外出,一定要减速慢行,遇到上下台阶、转身、拐弯的时候,要格外小心。另外,如果手边有扶手、长柄伞的时候,也可以借助这些工具,保持重心平衡,防止跌倒。(北方网新媒体记者李玓现场报道)
天津机场27班航班短时延误5航班取消
22日下午16点左右,新一轮降雪高峰开始,并持续至凌晨1点,气温下降至零度以下,天津机场除雪人员开展作业,随着雪情逐渐加大,各保障部门密切配合,按照飞机的进出港顺序,有序开展了机坪机位及各滑行道的除冰雪作业,共出动8台冷吹车和2辆撒布车,累计撒布数量达到80吨,作业持续到凌晨两点半。23日凌晨5点,所有车辆集结拓宽跑道作业,并对各滑行道机坪区域继续作业,截止目前,为防止跑滑系统和航空器机身结冰,天津机场除冰雪作业仍在继续。连夜紧张的除冰雪作业确保了今晨早出港航班的正常起降。
据了解,天津机场共出动8台冷吹车和2辆撒布车,累计撒布数量达到80吨,作业持续到凌晨两点半,确保了23日一早出港航班的正常起降。北方网新媒体记者了解到,今晨早出港目前有27班航班短时间延误,5班航班由航空公司决定取消。分别为:CA1248,包头-天津;CA1396,广州-天津;CA1534,上海虹桥-天津;CA1680,重庆-天津;CA1372,深圳-天津。(北方网新媒体记者赵颖妍现场报道)
津城加大清雪力度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津城对普通公路加大清雪力度

津城环卫工及时清雪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津城环卫工及时清雪
北方网新媒体记者从市交委了解到,自22日凌晨降雪开始至目前,本市高速清融雪作业共出动人员997人次,车辆482台次(其中清雪设备232台套),抛洒融雪剂3163吨,卤水3824吨,防滑沙372.5吨。
为了让市民能够在雪后首个工作日正常出行,本市对普通公路加大了清雪力度。截至目前,各单位清融雪累计调用人工2231人,设备429台套,盐1943吨。由于下周前半周最低温都是零下5至6度,路面易结冰,积雪也化不了,各单位已提早做准备,污雪能清理的尽量清走,同时再一次对桥梁,匝道,弯道等易结冰的重点点位进行了撒盐处理。(北方网新媒体记者赵颖妍现场报道)
司机感叹没堵车天桥湿滑需注意

雪后上班首日公交司机感叹没堵车

雪后天桥湿滑市民注意慢行
23日早高峰时间北方网新媒体记者途径中山门桥、光华桥、大沽路桥等处采访通行情况,由于清雪得力,这些桥梁都没有积雪,来往车辆可以顺畅通行。
平时比较拥堵的大沽南路、曲阜道、南京路、鞍山道一线,路上的车辆反而少了,公交685路和643路的司机表示,原以为今天路上会车行缓慢开不起来,没想到比平时还好开。
平时开私家车上班的李先生说:“今天早上一下楼,看见车上有积雪,以为扫一下就行了,没想到冻上冰了,我看邻居用好多热水浇车,我怕上班迟到,就先打车走了。”
在小白楼上班的冯女士也表示,今天看到小区里道路上都结成冰板了,怕路上也有冰,就不开车坐地铁上班了。
目前,本市主干道路积雪已经清理完毕,里巷道路和人行道的清理正在进行。记者在路上看到和平环卫的工作人员正在将行人道上的积雪收集起来,一位环卫工人告诉记者,他从凌晨5点就站在污水井边,一边帮忙推雪,一边提醒过往市民注意敞开的井盖,防止有市民没注意意外掉落。
另外,北方网新媒体记者在这里提醒市民,虽然人行天桥等处已经进行了撒盐融雪,但是一些人行天桥台阶边缘的铁条依然湿滑,在中环线一处人行天桥处,记者就看到很多市民扶着栏杆上下楼梯,天桥下早点摊位的小贩告诉记者,由于没有注意到铁条,已经有一些市民打滑或者滑倒了。因此,老人和儿童在上下天桥时一定要谨慎慢行、注意安全。(北方网新媒体记者霍艳华现场报道)
雪后上班头件事全民行动除雪忙

全民动员扫雪忙

市民参与义务扫雪
23日是雪后第一个工作日,一大早,雪虽然已经停了,但是经过一夜的低温,不少社区路面及支线道路上的融雪结了一层冰,为社区居民出行造成不便。为了尽快消除路面结冰,全市各街道社区、各单位积极行动,快速反应,及时应对。广大街道干部、社区志愿者、企事业职工纷纷走上街头义务除雪,路上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我们发动了全街30多名街道干部、环卫职工、志愿者等共50余人,重点保障区域内重点交通点位道路、人行道路畅通。”红桥区市容和园林管理委员会驻街道干部崔占彪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我们辖区内部分社区老年人较多,路面出结冰对于老年人来说不仅出行不便,还容易造成摔伤,我们下雪之前就已经把除雪用的盐下发到各个社区居委会,撒盐后人工铲冰,效果还不错,目前部分社区已经清除完毕,还有社区正在进行此项工作。”红桥区邵公庄街城管科王科长介绍。(北方网新媒体记者段玮现场报道)
出租车需求增多市民为保出行提前订车

雪后首个工作日市民乘出租车需求量增加

雪后首个工作日市民乘出租车需求量增加
北方网新媒体记者从市客管办了解到,受两日降雪天气影响,雪后首个工作日市民乘坐出租车需求量加大,许多司机师傅选择提前安排运营,为市民提供出行方便。同时,北方网新媒体记者也发现,有部分出租车考虑雨雪天气路面湿滑驾驶难度增加,容易出现交通事故而暂停了运营。
据介绍,由于此次降雪量较大导致路面难行,有很多市民为保障工作日正常上班、上学出行,从周日上午就开始运用快的打车、滴滴打车、滴滴顺风车等打车软件预约了工作日的出行交通工具。

市民路旁等候出租车

市民路旁等候出租车
出租车司机张洋向北方网新媒体记者介绍:“今天一早我就开始运营,感到市民打车需求量加大,很多市民在路边招手等待出租车,我也接到了市民通过快的打车、滴滴打车等软件的预约。遇到雨雪天气出行需求增加,我们也会注意减速慢行,在保障安全行车的情况下为乘客出行带来方便。”(北方网新媒体记者赵颖妍见习记者李鑫现场报道)
天津大道路面通畅市民上班没迟到

天津大道路面基本清理干净

天津大道路面基本清理干净
天津大道是市区通向滨海新区的重要道路之一。“23日早高峰,天津大道的交通路况一本与平时一样,路面已经基本清理干净,双向6车道到8车道的正常通行不受影响。”尹先生家住河西区梅江附近,在滨海新区上班。他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今天7点20分出的门,时间和往常差不多。路上车辆比以往少了很多,但是大家的车速都降了很多。在天津大道上,大家的车速基本在60每小时公里左右。”
23日,8点40左右尹先生抵达位于滨海新区二大街的工作单位。“基本上与平时达到单位的时间一样。而且,像中央大道海河隧道这些重要的交通路段也都比较正常。”(北方网新媒体记者李泽亚现场报道)
高铁运力作用凸显市民到滨海很方便
于家堡高铁站通车后,很多从市区前往滨海新区的上班族也会选择乘坐高铁上班。23日,大雪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于家堡附近工作的裴女士选择了乘坐高铁的方式上班。“自己家门口有地铁站,从地铁直接到天津站,然后坐高铁达到于家堡车站,通过于家堡车站地下通道可以直接到自己的写字楼,这样就不用走泥泞的道路了。”裴女士选择乘坐的车次是C2303,她告诉北方网新媒体记者,“天津站的广播里会随时播放车次的动态信息,乘客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更换车次。比如,很多11点那趟车的乘客在广播信息的建议下,到窗口就顺利地更换成更早的车次,这样大家到站后的时间就和原来计划的时间一样了。”大约9点50分左右,裴女士乘坐的这趟列车出发,“发车的时候,车厢里已经坐满,看来选择高铁去于家堡的人挺多的。虽然晚点半个多小时,但秩序很好。”(北方网新媒体记者李泽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