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二、“十三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关键阶段。我国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天津面临着五大战略叠加的历史性机遇,市委、市政府对北辰发展寄予厚望,我区正处在大开发、大建设和较劲爬坡、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过去五年积蓄的力量正在持续释放,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基础更加坚实。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进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常态,发展的内涵和条件已经发生深刻变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未来,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改革思维、创新精神、开放视野,挖掘发展潜力,培育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努力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
“十三五”时期,全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坚持“双轮驱动”,加快“两个转型”,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加快建设协同发展、产业高端、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北部新区。“十三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区级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70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实现“先进制造研发转化聚集区和首都高端要素转移承载基地、城市建设管理改革实验基地、现代物流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
(一)推进创新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筑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结合我区主导产业,进一步深化与国家部委、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建成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和科技孵化器。打造科技小巨人升级版,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7500家,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杀手锏”产品达到35个,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5%。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坚持工业做强,对接《中国制造2025》和全市十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数字印刷、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先进制造业,打造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500亿级现代医药、300亿级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实施名品名牌名企名家创建工程,发展壮大一批知名品牌和领军企业,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5家、超十亿元企业达到45家,培育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0家,力争5家企业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保持80%以上,全区工业增加值突破800亿元。继续实施千企转型升级行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20%,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坚持把服务业做大,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商业、科技服务、休闲旅游等产业。发挥大北环铁路货运场集疏辐射功能,打造多式联运国家级陆路港现代物流基地,推进陆路港开放口岸建设。引导制造企业向产业链的研发、品牌、营销等环节延伸,实现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商场、星级酒店等高档商业商务设施,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区GDP比重达到48%。坚持农业做精,以规模高效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安全生态农业、种源科技农业为主导,引进建设一批农业高端项目,新建提升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壮大一批农业知名品牌,鼓励农超对接、会员服务、家庭农场等直供直销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和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实施“千企万人”支持计划和百万人才培训福利计划,全面推行“人才绿卡”制度,认真落实“北极星”人才发展规划,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力发展创意产业,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开展众创空间示范工程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营造激励创新的良好生态。落实金融改革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互联网金融等新型融资业态,积极推进企业上市直融,集聚更多金融要素,切实防范金融风险。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以上。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服务链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先进技术汇聚、研发机构集中、企业活力凸显、成果转化高效的创新城区。
(二)推进协调发展,拓展城乡建设新空间
按照“城乡统筹、区域协调、三区联动、产城融合”的思路,以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为统领,统筹推进“多规合一”,完善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做好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实现规划体系全覆盖。做优建成区,围绕京津路黄金走廊和龙门东道商务主轴,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商务商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借重外环拓圆工程,依托北辰郊野公园和银河风景区自然禀赋,加快新增环内地区开发建设,重点发展会展经济、休闲娱乐、健康养老等产业,打造天津北部产城融合先行区。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建成一批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新型社区。做强开发区,加快建设自创区北辰分园,建成国家级新闻出版装备产业园、欧盟产业园、电商物流产业园等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高端的“园中园”,不断增强开发区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功能。按照“一轴两组团”的总体规划,建设68平方公里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栖凤小镇生态居住区,完善学校、医院、商业等配套服务设施,形成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做特小城镇,坚持因地制宜、一镇一策,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着力培育北仓镇、双街镇、小淀镇、大张庄镇、青光镇5个特色小城镇,加快双口镇、西堤头镇示范镇建设,建成居住社区1000万平米以上,8万余户村民迁入新居,同步实施“三改一化”,实现安居乐业有保障。做美新乡村,实施农村道路联网、农民饮水安全等工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园林田塘保护力度,打造干净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抓住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的有利契机,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提速增效,建成外环东北部调整线等市属工程,西延东扩北辰道和九园公路,新建扩建津蓟快速路、杨北公路、高峰路、光荣道、龙门东道和城中村、示范镇、双青新家园等一批主次干路,加快形成南北顺畅、东西贯通的“四横六纵”路网骨架。加强停车设施建设管理,完善城市慢行交通体系,倡导绿色出行。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成地铁5号线,加快推进4号线、10号线和京滨城际建设。结合路网工程,完善给排水、供热、燃气、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新建3座雨水泵站和6座变电站。全力推进京津城际地区综合提升工程,建成北辰文化公园、北福岭公园和城际沿线带状公园,统筹规划土地出让,引进高端项目和新兴业态,提升城市品质,增强载体功能,打造绿色产业创新区、北部中心活力区和美丽天津示范区。
(三)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宜居新城区
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大力实施“四清一绿”专项行动,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继续实施清新空气行动,落实“五四三”治理措施,实施工业污染企业、农村散煤、挥发性有机物和施工工地、堆场扬尘等治理工程,民用洁净煤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完成全部燃煤锅炉清洁化改造,全区禁燃高污染燃料,环内道路实现机扫水洗全覆盖,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到2020年,PM2.5浓度比2015年下降25%。扎实推进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污水处理厂整合提升工程,完成6片雨污分流改造,治理农村坑塘43座、沟渠94条,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60%以上。提升完善垃圾清运系统,环内、环外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90%以上。深入推进大绿工程,完成北运河综合整治,新建北运河郊野公园,提升北辰郊野公园建设管理水平,建成新老外环24公里城市绿道,建设“两环三沿”城市绿廊,新增和提升城市绿地460万平米,造林绿化1.5万亩,城区绿化覆盖率和农村林木覆盖率分别达到44%和28%以上。加快推进智慧北辰建设,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和大数据共建共享工程,搭建集城市管理、应急指挥、社区服务、公共安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化应用平台,提高城市智能化、精细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四)推进开放发展,构建改革开放新优势
加大开发开放力度,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坚持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打好招商引资攻坚战,瞄准国内外500强、行业龙头、央企国企和大院大所,着力引进一批总部型、龙头型、旗舰型项目。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和我区主导产业,强化全产业链招商,推动上下游企业成龙配套,形成集聚效应。健全完善领导包项、联合推动、全程服务等机制,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实现“三个一批”的良性循环,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内资到位年均增长12%,外资到位年均增长10%。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吸引各类高端要素聚集北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跨境电子商务仓储中心、交易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优化外贸经济结构,努力建设外贸强区。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切实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财政预算制度。调整区镇两级税收分成体制,增强镇街经济实力。强化税收征管,规范税收秩序。完善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信用奖惩联动机制,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信用环境。
(五)推进共享发展,创造富裕安康新生活
持续办好民生工程,使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新增就业9.5万人,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3万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养老、医疗、低保、困难救助等各项保障全覆盖。健全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联动互补机制,积极推进“医养结合”和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慈善事业,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和老龄工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推进教育“七大工程”,新建51所中小学、幼儿园,实施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高水平均衡发展,深化高中课程和教学改革,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新建北辰中医院、北辰医院科研楼和6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市代谢病医院投入使用,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兴办医疗服务机构。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分级诊疗制度,加强重点学科、特色专科和人才梯队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建立医疗基本信息共享网络,提升医疗服务整体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区新文化馆、新图书馆、运河仓廒文化博物馆、桃花寺文化园、文化展览展示中心等地标性文化设施。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做大做强“五大文化品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挖掘北辰文化底蕴和生态资源,开发北辰郊野公园、北运河旅游观光带和银河生态旅游度假区,建设提升西部生态旅游、中部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东部都市渔业休闲度假等特色旅游片区,打造20个旅游景点,创建一批4A级、3A级旅游景区。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深化文明创建系列活动,大力倡导志愿服务,提高全社会文明素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新建区体育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各镇街建成1所综合性文体中心。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全区运动会。实施“8421”工程,加强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全区体育运动水平。做好档案和红十字会工作。抓好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严格落实《安全北辰建设实施意见》,实施主体责任、制度规范、设施建设、全员教育、信息管理和专家检查的“5+1”综合举措,严守安全发展红线,构建安全建设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加大危险化学品安全整治力度,严厉打击非法生产经营行为,环内危化企业全部关停迁转。推进工业重点领域、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食品药品、公共场所、公用设施等重点安全工程。新建7座消防站,提升消防安全保障能力。亿元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以上。坚持依法治区,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七五”普法,强化全社会法治意识。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坚持依法分类处理信访问题,构建访调对接机制,推进阳光信访、责任信访和法治信访,切实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