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从天津市和平区获悉,由和平区新闻中心摄制的四集人文纪录片《津门玩跤人》将于2月26日(周五)晚上10点,在央视纪录频道首播。该片从多个角度,反映了天津跤手们的生存状态和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现状,展示了天津的淳朴民风、市井百态,以及这个城市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执着坚守。该片的播出,对于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天津声音、讲好天津故事、展示天津风采具有重要意义。
《津门玩跤人》时长100分钟,是我国首部系统反映中国式摔跤生存现状和跤手生活方式的纪录片。和平区新闻中心主创团队历时5年创作完成,其文献史料价值和民族文化的载体作用不可小觑。
从2011年开始,主创团队进行素材收集,并遍访天津跤场,对近百名老跤手进行了人物专访,观摩并拍摄了大量中国式摔跤的实地演练视频资料。2014年,项目正式立项。2015年5月,《津门玩跤人》摄制组正式成立,并开机拍摄。当年10月底封镜,进入后期剪辑制作。2016年初制作成片。

该纪录片一改以往按时间推移一事一叙的表达方式,而是采取以麦购跤场、宝明跤社、复兴公园跤场、照云跤馆这四条主线交叉并进的复合式叙事手法,展现了津门跤坛泰斗级人物高富桐、农民跤手左长宝、壮年跤场教练张少华、年轻的跤馆负责人孟庆东,讲述了现今天津跤坛的老、中、青三代跤手的故事,反映了跤手们的生存状态和中国式摔跤的发展现状。片中还穿插展现了中国式摔跤的基本功训练、搏击场景,融合介绍了中国式摔跤的规则和技术;同时也展示了天津的民生百态和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坚持传承与不懈弘扬。五年磨一剑。《津门玩跤人》用最朴实、真切的语言,将津门跤坛故事娓娓道来,较为完整地反映了中国式摔跤所凝结的、顽强向上的民族精神。

中国式摔跤是中华民族古老优秀的体育项目,饱含着优秀民族文化基因,凝结着炎黄子孙的智慧,是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天津、保定、济南,被称为中国近代“四大跤城”。天津自古有崇德尚武、豪侠仗义、爱国爱家之民风。1926年,我国首个中国式摔跤协会在和平区成立,旧址位于中国大戏院旁,口号是“广收弟子、强身健体,普及中国跤”。创办者是著名跤手高登第。1930年左右,天津跤坛兴起于南市,因承袭了“善扑营”先辈嫡传,人才辈出,涌现出卜恩富、李瑞东、张鸿玉、张连生、张魁元、张鹤年、王海兆等有名跤师。众所周知,1940年,天津跤手“四大张”进京比武,技惊京津。此后,这些跤坛名师进场撂跤、收徒授艺,奠定了天津跤坛的浓郁氛围和深厚底蕴。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中国式摔跤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中国式摔跤具有观赏性强、技术含量高、比赛规则简明合理、健身效果佳、防身价值高、易于普及,且点到为止、非常文明等特点,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如今,天津仍有许多活跃的跤场、跤社。如珠江公园的奥川跤场、长虹公园跤场、和平麦购跤场、顺达跤社、小西关跤场、津东跤场等等。其中,和平区麦购跤场在活动组织、规模上最为有名。每逢周六下午,麦购广场四楼跤场,座无虚席,来自全市的跤手在这里切磋技艺、进行摔跤表演。他们“眼似闪电、腰如盘蛇、脚似钻”,“动作就像打闪纫针”,淋漓尽致地展现着他们对中国式摔跤的热爱。
但是,随着“中国式摔跤”被迫离开奥运会,1994年第七届全运会也取消了该项目;从此它从兴盛逐渐走向衰落,成为纯粹的群众运动项目。伴随着那一批批老跤手的离世,谙熟中国式摔跤传统绊子、传统套路的人也越来越少。如今,中国跤界硕果仅存的只有天津的十几个跤场和北京为数不多的几个跤场。


中国式摔跤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古老而灿烂的文化瑰宝,她将“角力、斗智”等传统拼搏精神,与追求“更快、更强”的现代奥运精神完美结合,由此深得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人民群众的无比热爱,与日渐衰落的行当现状,急切呼吁人们保护传承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因此,讲好它的故事,对于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提倡全民运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津门玩跤人》的破茧而出,承载着无数爱跤人的梦想与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更承担着复兴中国式摔跤的希冀,对中国式摔跤的未来和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