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今年,全区2.7万残疾人将能享受到那些福利?残疾人的社会保障能否实现多元化?记者日前从河西区召开的残疾人工作会议上获悉,在继续办好十件实事的同时,区残联首次推出了十个服务残疾人创新项目。此举将为构建精准化、个性化相结合的政策体系,全面优化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为加快实现推进残疾人全面小康进程的目标,“十三五”开局之年,河西区加大残疾人工作体制和制度创新力度,以项目为引领,围绕残疾人就业、康复服务、扶残助残,创新工作方法,夯实服务举措,为残疾人办实事、办好事。十个创新项目涉及加大残疾人就业力度,拓展残疾人医疗康复服务领域、提升残疾人服务水平等内容。具体包括:就业服务纳入公共就业服务建设项目、就业见习基地建设项目、规范盲人按摩机构建设项目、精残人康复医疗服务项目、开设贫困残疾人“绿色通道”服务项目、医养助残服务项目、街道残疾人服务示范点建设项目、提升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质量管理项目、青年志愿者助残服务活动项目和专门协会创新“三个活跃”项目。其中,残疾人就业服务纳入公共就业服务建设项目,是区残联与区人社局为使更多的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实现就业而开展的一项就业服务项目;残疾人就业见习基地建设项目,是区残联与天津津门中医院联合,为帮助部分学历相对较高且能参加一些中、高层次培训的残疾人提升职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从而实现就业而建立的一个合作平台;贫困残疾人“绿色通道”服务项目,是市康复服务中心专门针对河西残疾人而开设的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及入户评定而建立的一项服务项目;医养助残服务项目,是区残联与区卫计委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生活照顾、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疾病诊治、健康教育、直至临终关怀等,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赢发展;街道残疾人服务示范点建设项目,建立和完善越秀路街残疾人服务中心,更好地为辖区内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文娱休闲、教育培训、康复训练等人性化、个性化、精细化的优质服务;提升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质量管理项目,即与西泰家政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发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为主体,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让更多的残疾人实现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贴心服务。
与此同时,河西区今年要为残疾人办的十件实事也正式公布。十件实事包括:1、在全国助残日等重要节日节点,广泛开展公益助残活动,为全区8000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发放实物救助;制订《河西区残联关于对困难残疾人及家庭实施临时救助的暂行办法》,加大困难残疾人临时救助力度,对因突发事件造成家庭困难的残疾人给予1000-5000元的一次性救助;完善残疾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补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贴政策,做好其他重度残疾人医疗救助工作,保障困难残疾人生活;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发放冬季取暖补贴。2、加大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工作,做好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3、为1000名贫困残疾人免费适配个性化小型辅助器具;为1000名残疾人免费查体;为符合条件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为0-7岁家庭生活困难的智残儿童提供免费优质的机构康复训练;为条件适宜的社区康复站配置康复器具;为每个社区残疾人协会至少配备一辆普通轮椅。4、做好居家托养服务工作,加强托养服务机构监管考评,促进服务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在有条件的街道新建2至3个残疾人“阳光家园”,加大资金投入,提升服务品质,扩大服务范围;选择区内有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作为试点,实现寄宿托养服务。5、加强残疾人基层文化、体育示范社区建设,组织区残疾人艺术团、书画社等社团活动,创建活动品牌。6、做好各类残疾学生及困难残疾人家庭子女助学金的发放工作。7、继续做好残疾人家庭卫生间和社区服务机构无障碍改造工作。对具备改造条件的贫困双残家庭,进行“量体裁衣”式个性化、提高型无障碍改造,改善残疾人生活环境。8、加强盲人按摩行业规范管理,扶持盲人按摩机构,拓宽盲人就业渠道。9、做好残疾人普法宣传工作。10、加强志愿者助残服务建设,搭建青年志愿者助残服务平台,定期开展“大学生进社区帮扶助残”服务活动,促进扶残助残社会新风尚的进一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