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2016年4月25日晚19:30,谢派单弦传人赵勇,唯一老鸳鸯调名家朱凤霞,四胡演奏家钟吉铨,相声名家田立禾、张文霞夫妇和黄铁良、尹笑声,西河大鼓名家陈凤芸,刘派京韵大鼓名家杨凤杰,著名弦师贾庆华、李玉忠,这些平均年龄将近80岁的国宝级濒危曲段艺术大师齐聚中华曲苑,为津城百姓奉献了一场世纪视听盛宴。正如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杨文说的:“声音有些暗哑了,但更显珍贵。”这些耄耋老神仙用台上的表演告诉大家,真正的好东西是什么样的。
单弦《聊斋·田七郎》、老鸳鸯调《后娘打孩子》、阔别舞台近一个甲子的传统相声经典《家堂令》、西河大鼓《杨家将》片断、刘派京韵大鼓《赵云截江》片断、完整版的传统相声经典《八大吉祥》悉数亮相。这些暌违已久的曲艺名段再次登台,引得台下观众无尽赞叹。大师表演出神入化,尽管他们年事已高,但地道的吐字发音,字正腔圆的表演,生动的表情和真挚的情感无不让所有在场观众动容。
单弦艺术分荣、常、谢三大流派,谢派的演唱以巧、俏著称,擅于表现人物。《田七郎》取材于聊斋故事,一人多角色的表演,充分体现了谢派的艺术特色。多年来,赵勇坚持以“报牌子名儿”(两个演出段落之间报曲牌名字)的传统形式表演,保留了这一艺术的原生态。赵勇先生一段《聊斋·田七郎》在台上表演了将近半个小时,他古今融合,借古喻今的表演幽默、生动、俏皮,流畅的表演,让观众充分感受到了谢派单弦的实力和魅力。
田立禾、张文霞先生是目前相声界最年长的夫妻档演员,田立禾先生是相声宗师张寿臣先生的关门弟子,著名的相声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张文霞先生是我国相声史上优秀的女相声演员之一。20世纪50年代,张文霞先生偶遇相声前辈胡兰亭(相声鼻祖“穷不怕”朱绍文先生的嫡孙),逐字逐句得其亲传《家堂令》。81岁的相声名家田立禾打趣说:“我们老两口现在就是瓷娃娃,就怕摔跤。”田立禾、张文霞夫妇表演的相声《家堂令》包袱不断,两位老艺术家在台上表演诙谐,还透着一股纯纯的童真,老小孩儿的气质让人怜爱。
85岁高龄的朱凤霞先生是全国唯一的一位演唱传统老鸳鸯调的表演艺术家。老人在台上表演了老鸳鸯调经典剧目《后娘打孩子》。这是朱凤霞先生十余岁时所习,几近失传,此次经其整理,呈现舞台。同时, 90岁高龄的四胡演奏家钟吉铨先生为其伴奏。
西河大鼓原称“西河大书”,因其连台本的表演形式而得名。西河大书要求演员唱、念、做、武样样精通,且一天一回,最小曲目也需30天演毕,因此惜别舞台已久。西河大鼓名家陈凤芸先生是目前硕果仅存的一位表演西河大书的演员,她与弦师贾庆华先生合作半个多世纪,两位艺术家如今都已年过八旬,在台上合作珠联璧合,赢得台下观众阵阵发自肺腑的喝彩声。
《白帝城》是刘派京韵大鼓经典曲目,是京韵大鼓名家杨凤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因其篇幅较长,人物众多,心理变化强烈,演唱难度较高,已有二十余年未能呈现舞台。此次演出全部唱段,演出时长达30分钟,极见功力。
黄铁良、尹笑声先生是天津相声界知名的黄金搭档,均已年过八旬。黄铁良先生是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亲传弟子,尹笑声先生是相声泰斗马三立的得意高足。传统《八大吉祥》由八个小片断组成,片断之间的表演方式均有区别,有充分的细节表现。目前,相声舞台上多取其中二三个片断表演,“黄、尹”登台合作演绎的传统《八大吉祥》是其中较为完整的版本。
“走近大师”濒危曲段抢救记录演出是非遗中心在抢救濒危曲段方面做的一次尝试。对于这次演出,陈凤芸向前沿新闻记者说:“我们想演出没有演出场地。这次演出我们很高兴,大家能知道还有一个唱西河大鼓的。我已经80岁了,还能唱几年?希望能让后一代人传承下去,这是我们唱西河大鼓人的心愿。”
四胡演奏家钟吉铨说:“我今年90岁了,拉四胡75年了。现在愿意学鼓曲的年轻人太少了,今天参加演出我特别高兴,想给曲艺事业多做点贡献。”
截止到2016年1月,文化部公布的天津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批20人已有4人离世,在世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占到43%,抢救记录工作刻不容缓。同时,受代表性传承人数量的限制,国家级项目的亲历者和核心技艺的持有者远不止于此,非遗抢救性保护工作形势严峻。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成立已来,高度重视抢救性记录工作。截至目前,已经录制的70岁以上的国家级项目亲历者已近50人,对口述历史部分进行了有效地抢救性记录整理。将抢救工作命名为“走近大师”,既是体现亲历者讲述与先师学习的部分,也是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特点。
在此基础上,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16年4月,通过“濒危曲段抢救记录演出”季度专场的形式,进一步深化抢救工作,补充“走近大师”口述历史内容的不足。同时,不断提高保护单位的抢救意识,提高市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观注度,普及传统艺术的认知和鉴赏水平。(前沿新闻记者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