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常规班级授课是目前学校教学中的固定模式,随着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实施,常规的班级授课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如何承认受教育者存在的禀赋和能力差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和平区第二南开中学、汇文中学、第十九中学等学校通过选课走班的教学模式,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去年8月,第二南开中学成立了“未来学部”,在高一新生中招收部分学生,进行选课走班实践探索。这些新生入学后,学校指导他们对自己各科目学习的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作为后续选课的依据。开学之初采用行政班的形式进行了两周过渡。第二周的课程中,加入了“学科高中学习解读和选课说明”“选课流程指导”这两门短线课程,逐学科、逐环节进行讲解。第三周进行了两次选课模拟。学生通过与自己的家长和导师进行会商,正式确定了选课方案。第四周,每名学生就都拥有了私人定制的课表,开始正式走班上课。学生在自己任课教师中自主选择导师,每名导师负责5到10名学生,师生成为一个导师组。导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管”,而在于“导”,即学业指导、心理辅导和规划引导,包括如何让每一名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负责,如何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选择课程,如何与不同性格、不同志趣的同学交往等等。学校设计了高中选课走班课程体系图,形成了以学校整体文化为背景、以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为核心,由四大课程群落和四大核心课程共同构成的课程体系。
从前的班级教室变成了学科教室,老师在教室里办公,学生流动,教师固定。第二南开中学的庞天瑞老师告诉记者,“以前觉得教室是学生的主场,办公室是老师的主场,现在教室是老师的主场,但是整个学校却真正成为了学生的主场。”韩洁老师说,“选课走班之后,对老师最大的要求是一定要贴近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力争给每名学生需要的指导和帮助。”李雨辰同学则感到选课走班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个考验,她告诉记者,“我要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还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进度。”
同样实行选课走班探索的汇文中学认为,进行选课走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性,让学生在选择中发现自己、成就自己,更好的激发学习兴趣。
该校数学学科组长张雪莉老师向记者介绍,选课走班的模式下,老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情设计的学案和作业也更有针对性。例如,C班的课堂密度加大,难度提高,让学优生既吃得饱、又吃得好,促进了学生优秀率的提高;B班课堂密度与难度均适中,既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又兼顾能力的提高;A班课堂密度与难度均降低,老师不仅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落实,还时刻关注孩子的思想状况,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重拾学习的兴趣与信心。通过两个多月的教学实践,虽然老师们的工作比之前更辛苦,但是学生赶学比超的劲头更足了,同时家长们也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认可学校的教学改革,三力合一,学生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及格率和优秀率也大幅提高。参与选课走班的学生们则表示,经过几次考试以后,为了大家能提高成绩,老师们因材施教,开展了分层走班活动。大家根据自己的成绩,分在不同层次的班级中。刚开始有些同学还不太适应,但经过半个学期的相处,大家都渐渐适应了这种学习方式。每个层次的同学成绩差距缩小,大家都能取长补短,互相帮助。
第十九中学在2016届毕业班实行了分层走班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潜力和成绩陆续在数学、物理、外语、化学和体育等5个学科进行了分层走班的尝试。将原来的三个行政班分成了A、B、C三层四个教学班。授课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确定与其基础相适应的教学目标和分层练习,降低了“学困生”的学习难度,满足了“学优生”扩大知识面的需求。教学更加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使每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了教育的真正价值。
该校年级组长李婷婷告诉记者,在过去的行政班中,每班都有一些想学跟不上、想听听不懂的学生,“趴课”现象比较严重。现在在C层教学班中,教师根据他们的基础,实施‘低起点、小坡度、重基础’的教学策略,放慢速度,耐心铺垫,帮助学生克服对学习的恐惧心理,促使他们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明显提升。体育老师李静说:“体育分层教学是一种新的突破,我们结合学生的特长和教师的教学特色共同探讨教法、学法,调整制定新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精准指导,在短时间内,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记者通过采访感受到,和平区部分学校选课走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为发展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积累了众多宝贵的经验,提高了办学的水平和层次。在教育整体均衡发展的前提下,学校不断促进教育的多样化,提高教育服务的丰富性和可选择性,让学生享有了更多教育选择的自由,获得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但在教学资源配置有限的情况下,选课走班也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学生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更好地提升这些课时的教学效果,将成为各学校进一步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