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加大农村“送文化”力度、深化农村“种文化”活动、传承弘扬优秀民间文化、健全完善基层文化服务阵地,天津市武清区“四箭齐发”点亮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让农村文化生活真正美起来、活起来。在这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四季不断的群众文化活动正悄然改变着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方式……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精神文化生活也要搞得更丰富多彩,我们经常会编排一些文艺节目,为社区群众表演。在家门口看表演,大人小孩都高兴,我们表演得也开心!”家住武清区下朱庄街碧溪园社区的社区文化“达人”吴振霞这样说道。今年61岁的吴振霞退休后也不闲着,一手组建了社区“舞之音”舞蹈队,舞蹈队每周都要到社区活动室排练上几天。
据了解,吴振霞所居住的下朱庄街早在几年前就实现了全域城镇化,这里的村民全部摇身变为市民。虽然身份变了,但是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与热爱却没有丝毫减退。值得一提的是,下朱庄街精心打造的“南湖”社区文化节、民间花会、莲花落等特色文化品牌也深受街道居民欢迎。在下朱庄街,除了舞蹈队,还有广场舞队、乐器表演队、秧歌队等32支社区文化团队,他们不仅经常活跃在社区街道、村街巷尾,还是武清区群众文化节、千人广场舞大赛等大型文化活动上的常客。
下朱庄街只是武清区推进文化惠民的一个缩影。目前,该区每个镇街都设有文化站,已发展各类文艺表演团队578个、参与人员近5万人,发展各种业余文化协会30余个、协会会员近千人,为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广泛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该区不断加大“送文化”力度,定期将贴近群众实际的文化活动以“菜单”的形式送到基层,连续20余年形成的“春节”、“消夏”两大群众性文化活动品牌,门类多、辐射广、百姓参与度高,现已成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阵地;持续开展“百戏下基层、唱响新农村”大型文化惠民演出,每年演出百余场,吸引观众40余万人次;持续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组织25支放映队免费送电影下乡,每年放映超过8000场。
有文化滋养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如今,精彩纷呈的农村文化活动已成为群众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村民们或排练舞蹈歌曲,或扭起秧歌、跳起小车会,一台台有声有色的大戏,一场场精彩吸睛的演出……让村里的日子真正告别了“单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送文化”的同时,深入推进农村“种文化”同样举足轻重。为此,该区立足于不同人群的文化爱好需求,充分利用区图书馆、文化馆、大运河书画院等平台,广泛开展公共大讲堂和音乐、美术、书法、摄影、戏曲等艺术门类培训班,每年培训人数超过5000人次。同时,定期组织区文联、作协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层指导文艺作品创作,面向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开办讲座,一批源于民间、扎根农村、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队伍和传承人不断涌现。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由单向地“送”演变成“文化互动”,使文化活动与百姓生活实现“无缝对接”。
千年流淌的京杭大运河积淀了武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传承弘扬武清优秀民间文化,使优秀民间文化活起来、传下去,武清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该区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要求,充分挖掘利用特色文化资源,积极发展、扶持农村京评梆、秧歌、武术、健身舞、书法、美术等农民文化团队,精心培育了一批文化名村、名人、名品,真正使特色民间文化“扶”起来、“火”起来。
此外,在健全完善镇村文化服务阵地方面,武清区也是下足了功夫。目前,该区所有镇街全部实现文化活动场所全覆盖,所有行政村均建有农家书屋、文体广场和文化活动室,并配备了完善的休闲娱乐设施和信息资源共享终端设备,广大群众足不出村即可享受到高水平的文化福祉。
文化如春雨,润人细无声。诚信友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文明守法等良好的价值观正是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浸润到人们心里。如今,村里唱歌跳舞的多了,玩扑克搓麻将的少了;互帮互助的多了,打架斗殴的少了;在农家书屋读书的多了,在村头聊天嗑瓜子的少了……文化之光在点亮武清百姓生活的同时,也引领了这里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