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瓣同心丨京津冀“牵手”十年,科技创新如何跑出“加速度”?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北方网 作者:侯沐伟 编辑:付勇钧 2024-02-28 00:27:40

内容提要:协同发展已过10年,京津冀大地上的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创新机制日益完善,创新资源不断开放共享,创新技术成果持续转化落地……在推动科技创新、营造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京津冀正持续跑出“加速度”。

天津北方网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给了三地科技创新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京津冀协同发展10周年之际,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部副部长刘宇说道。

协同发展已过10年,京津冀大地上的科技创新硕果累累。创新机制日益完善,创新资源不断开放共享,创新技术成果持续转化落地……在推动科技创新、营造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京津冀正持续跑出“加速度”。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

昔日服装城“华丽转身”引凤来

“您现在看到的,是我们园区内一家企业利用AR、XR、沉浸式全息等技术开发的‘遇见苏东坡’应用。体验者在纸上写下毛笔字,系统能够采集影像,并实时生成栩栩如生的动画视频。”南中轴(北京)国际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芬介绍道。

“遇见苏东坡”应用

这里是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在园区展厅里,像前文所述这样利用最新技术做出来的有趣应用不在少数。何芬表示,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以“元宇宙”及支撑技术为特色,正形成强劲的集聚效应。据了解,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分为两期建设,2023年底,该园区实现全面开园。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紧邻北京中轴线和凉水河,是丰台区政府和中关村发展集团着眼于服务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发挥合力、统筹推进的首个城市更新产业园区,是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标志性项目。”南中轴(北京)国际文化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闫福说道。

正如闫福所说,今日充满科技气息的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是北京推进城市更新产业园区建设的结果。过去几年里,这里上演了一场“蝶变更新”的精彩戏码。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的前身是大红门服装商贸城,它曾是北京乃至华北地区最大的服装批发交易中心之一。为了进一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疏解非首都功能,大红门商圈的批发市场逐步关停腾退,到2021年底,这里全部疏解完毕。

“腾笼换鸟”的背后,是园区定位的彻底更新。“对既有园区进行功能重塑,要考虑到如何更好地集成各方资源,如何更有效地满足入驻企业的成长需求。对一个典型的城市产业更新项目来说,想要让高精尖产业顺利集聚,赢在长期、赢在未来,就要在营造崭新产业生态上下足功夫。”闫福说。

从拆违增绿、重塑建筑外立面,到将园区南北两个大挑高穹顶空间打造为承载共性技术平台和多功能厅的全新特色地标空间,从在园区内部设置科技文化广场、开敞明亮且通风良好的数字中庭,到提供近500套拎包入驻的长租公寓……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在一场精心设计的转型战中,处处展现着拥抱高精尖产业和欢迎科技从业者的热情。

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楼宇内景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的这场“华丽转身”,成功吸引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就在2023年底的开园仪式上,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新引入的中科慧居、冠邦开源、鹏博创展、宜本生物等24家企业集中签约入驻。

“目前,园区已落地企业170多家,包括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上市公司子公司1家、国高新企业40家。我们初步形成了两个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24年,预计入驻企业将达到200家以上。”闫福介绍道。

“选择入驻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公司看中的是园区的区位优势和在‘元宇宙’产业方面的布局,我们希望能在园区找到合作伙伴,大家能够形成聚集效应,实现协同发展。”南中轴国际文化科技园一期入园企业、霍巴超元域总经理宋义岭说道。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我们这样助力科技创新

北京西北六环附近,龙年春节过后不久,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下文简称“京津冀中心”)的一批科研人员马不停蹄地推进着多个科创项目。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京津冀中心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坚持提升科技创新增长引擎能力战略定位,坚持打造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节点、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战略枢纽、高质量发展重大动力源战略目标。

“如今,我们和天津市、河北省在不断开展一些合作。我们和天津的一些科研院所共同成立了科研创新平台,与天津的多个海河实验室、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等高校或机构合作成立了联合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部副部长刘宇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三地科研创新得到了长足发展。

刘宇表示,依托京津冀三地各自的区位优势和特色,三地在科技创新发展上常常能走出“1+1>2”的效果。

“例如,北京的科研能力毋庸置疑,但考虑到场地、人力、成本等因素,很多高科技企业向天津、河北转移,往往会获得更不错的发展,甚至成为当地的明星企业。由于三地协同发展后联系日益紧密,很多企业经营者、科研工作者是欢迎这种布局的变化的。”刘宇介绍道,“对天津、河北来说,龙头企业的落地会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一个良好起点,很多产业链条就此得以打通。”

如何帮助科研工作者顺利完成成果转化,这是很多科研相关从业者在不断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这个过程需要应对很多挑战。有时,单靠科研工作者自身的努力往往是有限的。刘宇表示,京津冀中心具备深度选拔项目的多维度评价体系,从成立之初,该中心就在思考如何帮助科创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更顺利地实现自身价值。

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部分项目成果展示

曾在京津冀中心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华慧芯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就是一个鲜活例子。“最早,华慧芯这家公司在京津冀中心的支持下获得发展,在此过程中,我们提供了工程技术团队作为支持,帮助企业搭建了研发、生产平台。此后,我们帮助对接天津的一些优越的政策资源、产业资源、金融资源,在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业的发展势头非常好。”刘宇介绍道。

刘宇说,从京津冀中心的logo设计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协同”“创新”意味:“‘协同创新’的英文简写为‘ci’(collaborative innovation),我们中心logo的外面5片叶代表5个‘c’,中心的圆代表字母‘i’上面的那个点,与外面的叶组成了‘i’,进一步形成了5个‘ci’,并整体构成‘引擎’的形状,寓意着‘协同创新、增长引擎’。”

“目前,京津冀中心累计实施项目241项,约50%为世界首创或领先,培育硬科技企业118家,培养研究生约400人,初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技术策源中心、高精尖产业培育中心、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心。”刘宇说道。(津云新闻记者 侯沐伟 发自北京)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