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有味道”今日“有画面”!京津冀协同治水,十年共护一汪清流……

扫码阅读手机版

来源: 今晚报 作者:雷风雨 编辑:李松达 2024-03-02 19:43:00

内容提要: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是率先突破的重要领域。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在减少空气污染、改善水体质量等方面共同探索新途径,促使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日益密切。京津冀三地共建共享共治共护同一汪清流,“人水和谐、水城共融”的崭新画卷在“京津冀一体圈”次第展开。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伟蓝图中,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是率先突破的重要领域。十年来,京津冀三地在减少空气污染、改善水体质量等方面共同探索新途径,促使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日益密切。京津冀三地共建共享共治共护同一汪清流,“人水和谐、水城共融”的崭新画卷在“京津冀一体圈”次第展开。

梅鹏蔚今年45岁,担任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水环境监测研究室主任,已在水环境监测领域耕耘超过十年。本市河网纵横交错,仅主要河流就超过100条,总长约2000公里,其中30余条河流跨越省市流动。“十年前,我们采集水样全凭人力,既耗时又低效。”梅鹏蔚向记者回忆起早年与同事一同前往采样的经历,其中一次他们前往河北省唐山市的蓟运河支流——还乡河及其周边河道采样。从天津市区出发到还乡河,单程就需要2小时车程。到达后,他们背负采样器材徒步至采样点,每个断面的采样至少需耗时一小时。往往因为某些路段不通车,他们不得不手抬设备步行,一次跨界断面采样的往返通常需6小时,甚至更长。“我们每年都要巡查监测的河流,十年间总计巡查河道达两万公里,几乎相当于三条长江的长度。”梅鹏蔚说。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包括海河干流在内的本市12条入渤海河流的水质全部为劣Ⅴ类。

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同步引进大批水质自动监测站,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开展数据共享。“曾经,冬日严寒和夏季酷暑让环境监测人员望而却步。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监测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我们有了一位不畏寒暑的助手——水质自动监测站。”在于桥水库,梅鹏蔚向记者介绍了这些监测站的独特之处。这些监测站能够自动采样和监测,实时反映河流的水质状况,大幅减轻了人工采样的工作量,使得专业人员可以将更多精力用于数据分析和研究提升水质的有效方案。

截至2018年,京津冀三地共同建设了超过100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对水质指标如pH值、溶解氧、总磷等9项指标的每小时自动监测和数据上传,对这些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控。这种跨地区设备共建和数据共享的模式,为京津冀区域的水环境协同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至今,包括海河在内的本市12条入海河流水质已经全部消除了劣Ⅴ类。

作为天津人的“大水缸”,于桥水库曾因上游社会经济发展和周边生产生活的影响面临严峻挑战,多种藻类在水库内集中爆发,水质逐渐恶化,严重威胁引滦供水的安全。“回想2016年,水库边缘的水面宛如被厚厚一层绿色油漆覆盖,每当采样器从水中提起,里面的水都呈现出浓重的绿色,并散发着腥味。”梅鹏蔚回忆道。然而,转机在2017年到来。津冀两地签订了首期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决定每年专拨资金作为补偿,以此消除那些影响水质的生产与生活活动。河北省在这一年内拆除了7.9万个网箱,清除了超过1.7亿斤的鱼,同时实施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包括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入河排污口的整治,这使得黎河、沙河等跨界断面的年均水质都达到或优于了Ⅲ类标准。天津市采取了“南迁北管”策略,对于桥水库南岸的44个村庄进行了集体搬迁,搬迁后的土地得以复垦并增绿,总面积达到了510公顷。同时,北岸的农村污水处理项目的实施,也为水质的改善做出了贡献。

从2019年至今,于桥水库的水质已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曾经‘有味道’的工作场景,如今变成了充满‘画面感’的工作环境。那些难闻的气味已经治理,库区周边生机勃勃,种类繁多的植物成为了我们采样时的美丽背景。现在,我们在进行采样的同时,还能顺便捕捉一些美丽的风景照,用作手机壁纸或电脑桌面。”梅鹏蔚感慨地说。这种与上游地区的协作、共同治理水质的做法,守护着这片清澈的水域,已然成为了一种新常态。这一切的改观,源自于过去十年间京津冀三地在水环境治理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协同作战,带来了显著的改善与益处。(今晚报记者 雷风雨) 

下载津云客户端关注更多精彩

推荐新闻

关于北方网 | 广告服务 | 诚聘英才 | 联系我们 | 网站律师 | 设为首页 | 关于小狼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2-23602087 | 举报邮箱:jubao@staff.enorth.cn | 举报平台

Copyright (C) 2000-2024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由天津北方网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津B2-2000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20509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2120170001津公网安备 120100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