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平区黑龙江路隆泰里19号。不久前记者按照这样的地址寻找,问了许多人之后终于找到那条背静的街道、别致的小巷,并且看到了门口那块用汉白玉刻制的标志牌:天津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共北方局旧址。这是天津市人民政府于1982年7月9日设立的。斜阳里,巷子里人来人往,却听不到一般街巷常有的嘈杂,置身于这片有着百余年历史的老式住宅,使人恍然有种回到从前的感觉。让记者感动的是,那块镶嵌在墙壁上的汉白玉标志牌,连结着小巷人心中一片朴素炽热的情怀。
得知记者要为这片旧址拍照,已经68岁的郭永余老人忙说:“等我端盆清水来,把牌子擦一擦,你们再拍。”见记者没明白他的意思,老人家忙解释说:“擦干净了,拍得更清楚、更好看些。”记者留心看了看那块汉白玉标志牌,其实挺洁净的,并未蒙尘。这时,老人指着楼上位于街角处的那两扇窗子说:“知道吗?当初刘少奇同志在天津主持北方局工作的时候,就住在那间房子里。”看着老人动情的神色,记者才忽然领悟,原来老人在精心呵护的,不仅是一块汉白玉牌子,而且是一个在心目中常存的伟人,一个在中共党史上熠熠闪光的名字。巷子里的人们听说有记者来寻访北方局的旧址,纷纷聚拢过来。今年已经79岁高龄的周鑫洪老人从出生就住在这里,他告诉记者,他还能清楚地记得,当初隆泰里19号的楼下是“惠兴德成衣铺”,师徒两人,生意挺好
,人来人往。楼上是房客。解放以后才知道当初住在楼上的竟然是一代伟人刘少奇。只可惜当初他还只是个十几岁的毛头小子,对当时的事情并不理解。当地居民告诉记者:解放以后,不断有人来这里寻访刘少奇住过的地方,特别是1982年政府给这里挂了标志牌以后,来的人就更多了。去年年底,已经年迈的王光美由工作人员陪同来到这里还和如今住在旧址里过日子的居民合影留念。多年来,隆泰里居民只要提前知道有人来这里拍照、录像,总会把楼道、楼梯打扫得干净整洁。郭永余老人也总不会忘了把那块汉白玉牌子擦洗一遍。
在郭永余老人的引导下,记者穿过幽暗的楼道,沿着隐蔽、狭窄的楼梯拾阶而上。陈旧的木制地板把脚步声放大,显得那么沉重,咚咚的回音,像在提示那段历史。
1936年,正值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深入华北腹地,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紧急关头。3月,春寒料峭的时节,一位教书先生打扮,自称南开大学教授“周先生”的人来到天津,住进隆泰里19号,一座英式住宅的楼上。这位“周先生”就是刘少奇同志,他受党中央的委托,以中央代表的身份主持北方局工作。刘少奇居住的室内陈设十分简陋,只有一张木床、一个方桌、一把木椅和一些生活用品。虽说这里人来人往,嘈杂一些,但出入人员可以假装到成衣铺量体裁衣。刘少奇站在居室的窗前尽可了望到滨江道和黑龙江路上的动静,这对于党的秘密工作者来说,住着倒也安全。
刘少奇主持北方局工作之后,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华北地区共产党员发展到5000多人。特别应当一提的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同时也为了解决革命队伍缺乏干部的问题,刘少奇在主持北方局工作期间,果断地营救出了被关押在北平军人反省院的薄一波、刘澜涛、安子文、杨献珍等50多名同志出狱。他们出狱后分别作为革命的骨干力量被派往山西、陕北、北平、济南、山东、内蒙古等地工作。
1937年,中共北方局迁往北平,刘少奇遂离津赴北平。他在短暂的一年里,以无私无畏的精神,以特有的冷静和坚定,使北方局的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使党的力量得到壮大,为党在白区的工作立下不朽的功勋。
置身于隆泰里19号,刘少奇曾生活、工作过的房间,耳闻目睹小巷居民对一代伟人的深切怀念,记者想到的是刘少奇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张俊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