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方网专稿(记者刘雁军):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作为创建国家环保型模范城市六大工程之一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工程,其各项指标已达到国家标准。随着“创模”目标的实现,天津逐步形成循环经济格局,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日益显现出来。在“创模”中,有关部门通过严格执法,关停并转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为天津宏观调控及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有利的基础;“创模”活动提高了广大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为经济社会协调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创模”活动由市区向农村广泛辐射,创建生态乡、镇、村活动在农村踊跃展开,带动了农村、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善。
危险废物处理模式叫响全国
围绕“创模”,天津坚持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并重,鼓励支持以资源回收利用为主的静脉产业发展,依托先进的环保科技,建立示范工程,促进经济与环境双赢。2003年,天津建成了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并投入运营,目前该中心每年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能力为3.7万吨。
 |
| 天津建成国内首家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 |
据专家介绍,危险废物处理因工艺复杂、技术含量高、投资巨大,以前,我国有毒有害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建设基本空白,部分危险废物只能临时存放或运到国外处理。天津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总投资1.35亿元,为国内首座集焚烧、安全填埋、资源化为一体的现代化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基地。中心可无害化安全处理工业危险废物、废弃危险化学品、医疗废物,每年无害化处理危险废物能力3.7万吨,其中焚烧处理1.35万吨,安全填埋0.62万吨,物理化学处理1万吨,处理医疗废物0.7万吨。该中心建成至今,设备和设施运营状态良好,平均月处理医疗废物240吨,处理工业危险废物200吨。中心已经通过了美国摩托罗拉公司、英特公司、IBM公司、通用公司的全球环境审计和美国西蒙环境审计公司的审计,得到了美国TDA(商务部)专家组的高度评价,专家组认为,天津危险废物、医疗废物的处理技术和管理不仅达到了国际水平,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美国。
 |
| 天津开发区的十万吨污水处理厂。 |
垃圾无害处理拉动经济增长
为解决生活垃圾堆积、危害环境的问题,落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80%的“创模”指标,天津积极争取多渠道投资,吸引利用外资和企业资金建设垃圾处理设施,除已投入运行的潘楼垃圾中转站、双口垃圾卫生填埋场、大港垃圾处理场和汉沽垃圾处理场外,双港垃圾焚烧处理厂(投资5.59亿元,处理能力1200吨/日)、贯庄垃圾综合处理场(投资2.3亿元,处理能力100吨/日)、青光垃圾综合处理场(投资4800万元,处理能力400吨/日)、徐庄子垃圾中转站(投资3800万元,转运能力550吨/日)和西三合垃圾填埋场(投资1.2亿元,总容量850万立方米)已于2004年底建成并投入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天津生活垃圾处理的资源化、无害化水平,无害化处理率将达到80%以上,每年还能创造2000万元的产值,并解决3000人的就业问题。
专家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港垃圾焚烧处理厂,选用往复式炉排焚烧炉,是目前发达国家大型生活垃圾焚烧炉的主流设备,技术完善可靠,处理范围大,对垃圾的适应性强,适合我国以含水率高、热值较低为特性的垃圾,运行维护方便,燃烧效果高。该处理厂日处理垃圾1200吨,小时发电量18千瓦,全年向天津电网输电40万千瓦,不仅为天津生活垃圾环境治理起到重要作用,还对探索新的能源利用及建设方式有着深远意义。
进口废物圈地管理变废为宝
随着活动的开展,“创模”范围已开始由市区向农村广泛辐射。在规范进口废物管理中,天津把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建设了第七类进口废物(废电机、废电线电缆、废五金电器)加工园区。该园区座落于静海县子牙镇,地处天津西南。园区建设前,全镇有近400家专门从事进口废物拆解加工经营的商户,经营资产规模达1.5亿元,年拆解能力达50多万吨,是当地的重要产业支柱。但随着该行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如市场管理不规范、拆解手段落后、污染环境严重等。因此,建设进口废物环保产业园区便应运而生。
据了解,该园区远期规划面积5000亩,近期规划面积为3400亩,总投资2.5亿元。一期建设工程投资1亿元,设计废物拆解吞吐能力达到100万吨,可容纳100余家企业,整个园区形成规范化管理,拆解与深加工一条龙的格局。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园区的路网、电网、洪排水网、通讯宽带网、功能服务网、环境绿化网等设计结构合理,并以一主、五次、三环路网为纽带,将园区分为拆解交易区、产品深加工区、污染处理区、仓储区、功能服务区和生活服务区。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入园企业已达40余家,累计投资2000万美元,每年将为天津创造税收1000万元以上,吸纳就业人员1000多人。该园区今后将逐步把重点由加工利用国外废物转向回收利用国内废物上,力争建成北方最大的废物集散和利用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