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要讲节约
现象二
据上海市水务局统计,上海有70%左右的加油站附设机动车清洗,约为550家至600家;持经营许可证的洗车站(点)为315家;无证经营的洗车摊点约有300家。洗车站(点)的年用水总量约为1000万立方米。而在数以千计的洗车站(点)中,目前仅有8家安装使用了机动车污水循环净化系统。大型公交公司的洗车站虽然具备洗车水循环回用能力,但由于洗车设施不适应公交车结构、机械洗车成本高等原因,大都仍采用耗水量更高的人工清洗。
根据测算,清洗一辆车平均耗水70升至80升。如果使用洗车水循环回用设施,耗水量可降至15升至20升,按全市100万辆机动车每年清洗50次计算,全市洗车水可节约将近300万立方米/年。也就是说,目前仅洗车行业浪费的水,就可供100万上海人20天的生活之用。
评说:培养每个公民的节约意识
“与过去提倡的勤俭建国相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更广泛、更深刻,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战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叶青在接受采访时说,这是缓解当前资源紧缺的重要举措,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这个全新的发展战略如何贯彻?许多专家提出,要不断提高公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使公众认识到节约资源能源的紧迫性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同时,要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抵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
有读者称,生产领域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导致浪费严重,但浪费现象更严重、更普遍的是在消费领域,涉及到每个人。大型广场、豪华办公楼、豪华轿车、大型庆典、公款吃喝等,无不渗透着浪费的影子。建设节约型社会,要培养每一个公民的节约意识。
“攀比成风、豪华装修、华贵的礼品……现在个人和家庭的浪费比比皆是。”一位读者建议,避免家庭日常的浪费主要靠教育。可以在学校开设课程,讲授科学、节约的家庭生活知识,这对全社会都有益。
有读者称,现在有些文艺节目,动不动就是超豪华的场景、服饰,已经远远偏离了艺术,偏离了百姓生活。要提倡节约型的先进文化,就要狠刹这种以浪费为荣的陈腐文化理念。
节约从良好的习惯开始
湖北张伟:无论贫富,无论社会发展情况如何,勤俭节约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人类生存发展必须具备的意识。西方不少发达国家的人们在生活上比较节约,如英国人使用纸张方面,邮寄或传真来的文稿、资料等,用过之后绝不丢弃,而是积攒起来,留做下次在背面打印东西用。又如中小学生课本,低年级的学生常常都是接过高年级的用,直到不宜再用为止。瑞典是世界上排名前几位的富国,但是许多瑞典人上班并不开汽车,就是因为他们认为非特殊情况下,一人驾驶一辆汽车出行实在过于浪费。如此节约观、环境观,确实不得不让人佩服。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从小培养的良好习惯起的作用。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养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好象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它的益处。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一向倡导克勤克俭,“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兴国与兴家都是一样,都需要养成良好习惯,艰苦奋斗,厉行节约,量入为出。那种大手大脚、奢侈浪费、挥霍无度的行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可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