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岛芳子旧居:特务据点 坐标4解放南路与奉化道交口
|
|
川岛芳子旧居
|
简介:在天津市解放南路与奉化道交口有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德式小楼,日本谍报“一枝花”川岛芳子曾在上世纪30年代前后两次在该楼居住并进行间谍活动。
现状:结构比较完好,现为天津环球磁卡公司办公室。
在解放南路与奉化道交口,有一座建于上世纪20年代砖木结构的二层德式小楼。这里曾是日本谍报机关“一枝花”川岛芳子的居所。
楼体上下两层设计大体相同,各有4间屋子。一楼左手边是川岛芳子的会客室,在会客室里有一个保存完好的壁炉,被烧得漆黑的炉壁见证了当年的历史。会客室的斜对面是川岛芳子居住时的厨房,厨房和地下室相连。楼上的左手边是川岛芳子的卧室。
谈到该房子曾经的主人川岛芳子及其在天津的活动,天津市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王成老人向我们娓娓道来,川岛芳子是清朝王室肃亲王善耆的第十四个女儿,本姓爱新觉罗,后来经日本人川岛浪速收养,取名川岛芳子。为方便在中国从事间谍活动化名为金璧辉,别人都称她为“金公子”。上个世纪30年代,这个“金公子”经常出入东兴市场的东兴楼饭庄(现南市附近),据说那是她的一个特务据点。有历史可考的是川岛芳子于1931年11月救走了清废帝溥仪的秋鸿皇后。川岛芳子曾参与“皇姑屯事件”“9·18事变”“满洲独立”等重大秘密活动,并亲自导演了震惊中外的“1·28”事变。在日本投降后,1948年3月25日,“似天人妖艳,但狠毒如魔头”的日本间谍川岛芳子在北平遭枪决。
万人坑:每天都埋几车死人 坐标5塘沽新港
|
|
万人坑纪念碑
|
简介:1940年日本政府通过一项“中国劳工移入内地”的强盗政策,众多中国青壮年男子被抓往日本。天津塘沽成了中转站,由于条件恶劣,许多劳工身染重病,其中有的劳工由于逃跑被日军的乱枪打死,有的被电网电死。死去的劳工,尸体被埋进集中营旁边的“万人坑”。
现状:为纪念当年死去的劳工,修建了万人坑纪念碑,它向过往的人们讲述着劳工的血泪史。
在塘沽新港一、二号路的分界处,耸立着一座巨大的纪念碑。它就是为纪念当年牺牲劳工而修建的万人坑纪念碑。
据介绍,碑的底座由凝重肃穆的黑色大理石砌成,形似坟茔,碑身是三根大理石巨柱,中间最高的一根高达16米,宛如一把利剑怒指苍穹。纪念碑底座上镌刻着“万人坑纪念碑”六个遒劲大字以及字字血泪的碑文。
8月6日,记者随取证的日本律师和老劳工张力尧来到这座纪念碑前,张力尧扑通一声跪倒在纪念碑前的空地上,痛哭失声。叫着“兄弟们啊”,老人悲痛地说:“我当年看着两个大马车从集中营往外拉死人,横码竖码的,一天两车。”
据天津民间收藏协会会长何志华介绍,日本政府于1940年通过一项“中国劳工移入内地”的强盗政策。
于是,众多中国青壮年男子被抓往日本。当时塘沽是中转站,所谓中转站其实就是名副其实的集中营,周围高墙电网,劳工们被集中关押在监牢里,吃饭和大小便都在这里。为防止劳工有力气逃跑,日军每天只给劳工少量的食物和水。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染病死去的劳工不计其数,有的劳工不堪折磨企图逃跑,不是被日军乱枪打死,就是被电网电死。每天都有劳工死去,尸体被埋进集中营旁边的“万人坑”。据当时拉死人的张福利回忆,日军抓劳工主要集中在1944到1945年间,那时他每天都要拉几车死人,每车有20余人。如今的“万人坑”至少埋了上万具劳工的尸骨。
慰安所:妇女的地狱 坐标6哈密道与辽宁路交口
简介:日本侵华时在天津设有四个慰安所,目前唯一可见的是哈密道与辽宁路交口的三层小楼。
现状:现今是一座居民楼。
现在在本市还存有一栋当年安置慰安妇的“慰安所”。据和平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葛培林介绍,天津是强征慰安妇的重点地区。由于天津是华北地区日军的大本营,在天津设有日军的司令部。
日军利用汉奸诱拐了近千名天津妇女充当慰安妇。并将这些慰安妇安置在4个慰安所内,这4个慰安所,分别为:哈密道与辽宁路交口的三层小楼;原天津第二区槐荫里1号;原天津东站右侧一片楼房和蓟县城关西。记者于近日探访了目前唯一可见的遗址———哈密道与辽宁路交口的三层小楼。
这座曾经的慰安所仍旧保持了当年的部分原貌。乌黑的楼体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这栋楼相较本市其他的老楼房有着很多不同:残破墙面上装饰着一些已斑驳的正方形小块细白瓷砖,完全不同于普通老楼简易粗拉的风格;楼内的房间全为慰安所特有的门对门式;过道极其宽敞,大概可容下一个半的行军床,据说是为了来人多时方便等候而设计的。
小楼几经风雨,现今已是一座居民楼了。据楼里的老住户说,小楼在抗战时期是慰安所兼大烟馆,当年的慰安所很可能是幌子,小楼其实是个被掩护的日本特务机关。当记者问及现在人们是否还经常谈起“慰安所”这一话题,得到的回答多为“不想再谈这段历史了”。
走出小楼,记者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希望黑色楼体下的屈辱永远属于过去,希望曾经的慰安所永远沉寂于20世纪历史的长河。
日兵营:军队在这里聚积 坐标7血液研究所内
简介:海光寺附近曾是日租界,辛亥革命后日军在海光寺附近修建了一系列的军事建筑,如今血液研究所内的小楼曾是当时日本宪兵队的兵营。
现状:解放后老楼曾作为血液研究所的实验楼,由于年久失修,现在老楼的2、3两层已经被废弃,只有1楼还在使用。
在天津血液研究所内有一栋三层的旧楼,这栋旧楼就是当年日军宪兵队的兵营,也是日军侵略天津的物证。
小楼的1层原是日本宪兵队的车库和马舍,当时车库的木门现在依然保留着。据附近的老居民朵先生回忆,当时旧楼的楼顶上面还有一个二层的岗楼,后因失火岗楼被拆除了。
据市档案馆退休职工王成介绍,自《辛丑条约》之后,现血液研究所所属的海光寺地区就被划为日租界。日军在海光寺附近修建了一系列军事设施,包括了作战指挥部、谍报中心、兵营等,同时日军也将华北地区的驻屯军囤积于此。日本著名的女间谍川岛芳子也曾在这里活动。现在血液研究所内遗留的日军建筑,就是当时修建的日本宪兵队兵营中的一栋。据查证资料,许多爱国抗日人士都曾被关押在海光寺附近的宪兵队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