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英勇的抗日救亡大示威活动,天津学生立即响应,也于12月18日举行了一次抗日救国的大游行。青年们的爱国行动震动全国,得到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热烈声援和支持。其后,平津学生联合起来,进行了“南下请愿”、“南下宣传”等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团结各阶层爱国青年更广泛深入地开展抗日救亡斗争,青年学生深感有建立组织的需要,因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时在1936年2月。与此同时,“民先”的领导机构也建立起来。不久,两地联合,在北平建立了“民先”总队部。
“民先”的天津地方队部,设在天津南开大学。从此,天津“民先”就以公开和半公开的形式,在青年学生和各界青年中间开展活动。
天津“民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仅团结了广大的青年学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还在工人、农民、妇女和军队中间积极开展工作。如深入到工厂、农村,组织“识字班”,对工农群众进行抗日爱国的宣传;到驻扎在华北的二十九军中进行慰劳活动。同时,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并以英租界基督教女青年会为阵地举办周末歌咏会,使之成为全市传播抗日救亡歌曲的中心,著名音乐家吕骥曾来津指导歌咏活动,并且亲自教唱。“民先”队员还组织过歌咏队到天津东方广播电台唱歌。
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需要,天津“民先”队部还组织过一些军事训练活动,搞过战地救护、战地通讯及无线电通报训练等。 1936年12月,“先民”队部还发动大批同学到静海县演习过游击战争。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以后,“民先”队员在广大学生群众中间,对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展开了广泛的宣传,扩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使“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号召深入人心。在抗日救亡活动中,“民先”的组织不断壮大,这就为抗日战争的准备培养和积蓄了大批干部。
1937年8月天津“民先”地方队部重新建立以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大约恢复和发展了“民先”队员二三百人。当时为了适应秘密斗争的需要,曾用拉丁化新文字三个字母M.G.S.作为“民先”的代号。
“民先”地方队部重建以后,很快就决定出版队刊,定名为《灯塔》。《灯塔》出版的初期,经常在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姚依林亲自参加下,决定社论及重要文章的编写内容,写出后并由姚依林亲自审定。
队刊《灯塔》于1937年9月创刊, 32开油印本,一般每月一期,每期印发五六十份。刊物封面画有一个简单的灯塔,塔上放射出粗大的光束,象征着为中国青年照亮了前进的道路。画的下面写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天津地方队部编印”的字样。每期有文章10余篇,除社论外,还有分析形势的文章,以及有关抗日游击战争的报道和战斗经验介绍,如《津南游击战争活动情况》、《冀中大清河北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关于在游击战争中以自行车为武器的问题》等,此外还刊有对“民先”队员进行思想教育的文章。队刊对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宣传抗日思想及加强对队员的教育,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