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涓涓细流,汇聚成川。一条条意见、建议源源而来,使《建议》在吸取集体智慧中更加完善——
有人提出,根据世界科技发展趋势和我国的比较优势,“十一五”期间应重视生物产业发展。《建议》专门增加了有关生物产业发展的内容。
有人提出,“十一五”时期应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建议》加强了有关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力度的内容。
一些地区提出,应加大国家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更准确地表述东中西和东北地区的发展定位。《建议》吸收了这一意见,对各地区的发展要求分别进行了完善……
10月11日下午3时,《建议(草案)》摆在每一位中央委员、候补委员的坐席上。几上几下、反复修改、凝聚着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建议》,获得全会的一致通过.
科学发展观:贯穿《建议》的主线。《建议》蕴含的一个个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指南
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吸取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建议》最鲜明的特点。
“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建议》从“十一五”时期我国发展的实际出发,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未来五年中国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建议》在科学判断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深入分析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突出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期间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6条原则。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离不开体制机制的保障。《建议》强调,要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这意味着,未来五年,努力形成一套完善的体制机制,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将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主题。
这是一份与时俱进的重要文献——
“十一五”规划《建议》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指标,同时对扩大就业、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提出明确要求,越来越多的人文和社会指标进入了规划制定者的视野。
从1953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52年后制定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半个多世纪的历史时空,中国不仅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跨越,而且初步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
《建议》引人注目地改变行之数十年的“计划”,代之以“规划”的新提法,虽是一字之差,却意义深远地表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们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更加注重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又一个历史坐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