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来,我们身边开办信用卡的“吆喝声”越来越频繁了。商场里,有银行现场开办信用卡用分期付款来助阵;单位里,有银行人员上门服务为企事业员工办“批发”信用卡业务;甚至在寂静的大学里,莘莘学子也成为了银行鼓励信用卡透支消费的群体。然而当初手续费减免承诺的背后,一些持卡人逐渐发现信用卡的“免费餐”不那么好吃。
未“激活”信用卡也收年费
公司职员郑小姐去年接到了一位老同学的求助:其任职的银行给下属员工硬性规定发信用卡的任务,如果不完成将被扣奖金。尽管钱包里的银行卡已经够用,但是为了“助困”,郑小姐还是把自己的身份证复印件传给同学,办理了一张信用卡。不过收到该卡后,郑小姐只是把它放在自家抽屉里任其“睡眠”。但是今年她意外接到了银行的催款单,得知那张没被“激活”的信用卡将要被扣年费。
在事业单位任职的梁先生在办信用卡时也很“郁闷”。去年有银行到他单位办理信用卡,说是集团办卡有许多免费优惠措施。但是没想到办卡后半年里,又出了一些收费项目。银行人员解释说,办卡当时是申请到优惠条件,后来新增的收费项目是总行要求的。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银行卡的“发卡大战”中,以上的事例有一定的普遍性。为了抢市场,很多银行在促销中采取了商家常见的“免费试吃”的举措。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很多服务仍旧是收费的。
欠费会被登记不良信用
银行在核准发信用卡后,无论该卡是否被激活,银行相应的成本已经支出,一些银行会在人们办卡时立即扣费,另一些银行会把一部分费用自己先负担下来,通过免首年年费、人们刷卡消费3至12次免年费、开卡有礼品、刷卡消费赠积分等“前期铺垫”的措施吸引人们办理信用卡。这样“睡眠卡”越来越多,银行的资源严重浪费。收费就成为银行提高银行卡利用率的举措之一,但是一些持卡人对收费情况不太认可,纠纷由此产生。但如果人们对欠信用卡年费置之不理,可能会因小失大,不仅会遭遇欠费罚息,更严重的是其欠费情况会被银行登记在个人信用记录中,以后在该行购房贷款会遇到问题,甚至在银行之间信用记录联网的情况下,其他银行也将其作为信用不良的客户。
持卡人质疑银行信用
难道银行不该反省自身有无过错吗?许多持卡人认为,尽管许多银行人士强调信用卡收年费是国际惯例,而且说客户签署信用卡领用合约时就默认了按银行规定缴纳年费的条款,但是银行应该尽到详细告知的义务,至少把“免费”和“收费”情况说明白,别事后通知。银行在考察客户的信誉,难道客户不会考察银行的信誉吗?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家长指出,大学生群体是否是信用良好还有待商榷。银行不计成本向没有收入来源的大学生发放信用卡,鼓励他们透支消费,而有的孩子就控制不住自己追求超前消费。信用卡欠费后,不仅孩子的信用出现了不良记录,甚至连累家长被银行追账。对此,银行也有一定责任。
记者从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获悉,人们只要去银行办理过贷款、信用卡、担保等信贷业务,信息就会通过银行自动报送给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如果人们有拖欠的款项,应尽快将欠款付清。一次失信,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对个人信用活动产生一些影响,但所谓的“信用污点”绝对不会跟人一辈子。如果是银行的原因造成个人信用报告出错,人们可以到经办银行或者人民银行有关部门反映来纠正错误。南开大学金融系王东胜教授指出,银行应该非常重视信用卡的风险控制以及客户对其服务的满意度,而不是一味比拼规模数量。
用银行卡设套出新招 谎称退税骗钱财
近日,有消费者接到了所谓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其尽快办理2005年6月前购买的汽车退税手续,退税幅度为购车款的3%,并留下了所谓国税局和财政部的咨询电话。经核实,所谓国税局和财政部的电话号码是空号,而给消费者打电话的手机则是外地号码。中消协表示,有关汽车购置税退税之事,是不法分子设立的骗局,消费者一定要谨慎。
据了解,在福建等地已有不法分子先冒充税务局工作人员给企业打电话,说贵公司某某年度有退税,再要求企业告知其银行卡号,随即不法分子打着退税的幌子诱导企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转账操作,骗取卡内资金。中消协对此表示,以退还汽车购置税为幌子诈骗是种新形式。在此,中消协提醒消费者:1、不要相信有关“退税”、“你的信用卡在异地消费,需要核实”的短信或者电话、邮件等通知。2、如遇类似通知,可通过114查号台查询对方所提到的政府机关或银行的办公电话进行核实。3、决不按对方要求在ATM机上进行操作,否则您的存款将会转入不法分子账户。4、发现以上诈骗行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在避免自身权益受损的同时,配合公安机关打击犯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