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上社会
1982年1月14日,邢台市委根据河北省委通知,将育红院剩下的104名学生合并到石家庄育红学校。而当时的育红学校也面临与邢台育红院一样的局面,每年都有学生离校:
1977年1月,27名学生参军(男生10人,女生17人);
1977年4月,23名学生接回唐山就业;
1978年6月,4名学生回唐山就业;
1978年7月,第二批22名学生回唐山就业;
1979年6月,毕业后无法升学,需回唐山接班的学生25人;
1979年9月,留唐学生共68名;
1980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生18人,考取中专4人;
1981年,第二届高中毕业生40人;
……
学生日渐人稀。加之唐山市正恢复市政建设,一再强调“唐山有能力安置所有孤儿”。1984年河北省委下达通知,6月28日,育红学校的139名学生全部返回唐山。其中四十多名年幼、或在继续求学的孤儿,被送往唐山市综合福利院。
董玉国把那些老照片当宝贝一样一张张亮出来。老花的眼睛细眯地微笑。照片的背后有称他“校长”的,也有称他“爷爷”的。看到字样,他双手微微发抖。
董玉国很理解王庆珍不满党育红被人领养的心情,“都是为了爱”。
是他向省委外办的人建议那个奥地利人收养党育红的。外办的人先看中的是党育苗,等他们去唐山煤矿党育苗姑姑家时,姑姑哭了说,国家养不起,就我们自己养好了。
“育红死的本来就是养母,养父从河南疗伤回来一度把她带走了。后来,我听说他再婚,把孩子送人了,我赶紧给唐山打电话把她接了回来。”
接党育红时,那孩子已经会走路了,一见他就跌跌撞撞地跑过来,
在1988年,唐山市民政局下达第15号文件里写道:……共有761名孤儿转到石家庄育红学校、邢台育红院学习、生活,1984年迁回;按照1977年市领导指示,外地学习的孤儿毕业后不再继续升学的全部返唐,由市统一安排工作。我局意见:有口可归的孤儿,由原父母生前所在单位负责安排工作;无口可归的孤儿,纳入计划内由市劳动局负责安排。
据本刊了解,除了761名孤儿被带走以外,唐山大地震中另外3000多名孤儿的安置情况,大致分为:一是被亲戚收养;二是跟着自己的哥哥姐姐生活,唐山“张家五姐弟”就是例子;三是被父母所在单位一方安排进入子弟学校就读,毕业后直接进厂;四是直接安排就业。
据说,王庆珍送完最后一批唐山孤儿去育红学校后,曾将所有的孤儿档案和分配给孤儿的剩余用品,都移交给了当年的幼老瘫安置管理办公室。而这间由民政局、卫生局、教育局等部门临时组成的安置机构,早已随着地震善后工作的完结而解体,档案不知所终。
管理孤儿档口的现在的唐山民政局社会服务处,已找不到一份当年关于唐山孤儿的档案,也找不到一份他们后来流向的记录。
能在网上搜索到的是:
1995年,唐山综合福利院的最后一名唐山孤儿,19岁的王安被分到工人医院做电梯工。自此,4204名唐山孤儿已全部走向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