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遗稿内容的解读
王炳根分析:“颤抖的文字毕竟为我们留下了这部大作品的一个开头,这是最重要的。从中,我们可以作一些解读。‘以百年国耻激励后人,教育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无疑是整部作品的重要立意,所以单独地写在另页上。冰心的作品,无论是长篇通讯还是小说,从未用‘提起’二字起笔,这两个字的出现,预示了她将准备展开较大的叙述,是一部大作品的开头,但‘我’这个叙述人物的出现,又将限制她所希望的战争场景与社会生活的展开。于是,主要人物父亲一开始便登场,并且是出现在残酷战斗的场景之中。父亲的出现以及叙述的简洁,又使得战斗早早结束,似乎整个甲午海战是在‘英国旗’‘日本旗’‘炮弹’‘肠子’‘烟筒’‘泅水’等几个场面动作中完成的,根本没有展开。冰心不可能不知道如此叙述是不能成为大作品的,这只能理解为,这个开头是一部大作品的‘引子’,最后另起的一行就改变了叙述方式,虽然是一句未说完的话,却显得十分的重要。同时,关于父亲同事的肠子被打出来的事情,在她的另外文章中也出现过,但都没有写出他的名字,只说是‘战友’,也没有点出他与作者的关系,在这个‘引子’中,出现了名字,关系是母亲的侄子,这都为后面展开叙述创造了条件。冰心的小说,一贯取家庭结构的方式,父亲与母亲在这短短的‘引子’中都已出现,她所说的大作品,是不是预示着将采取家庭或家族的结构与叙述方式?”王炳根最后说:“当然,这都只是一些不确定的解读,留下的仍然是遗憾。”
关于外公所经历的甲午海战,吴青也告诉记者:“我妈妈以前跟我谈过一些,每次谈,她都非常激动,经常哽咽,无法继续。家里还有些资料。现在说的话,有些事可能说不准确,等我回北京后,把资料整理一下才能跟你介绍。”
对此,本报将继续予以高度关注。
对话汪应果:《百年海梦》实现冰心的遗愿
汪应果的身子骨非常结实,尽管他已经68岁了,但结实的肱二头肌和胸肌,让很多年轻人看了都忍不住想上前摸一把。
“我天天游泳,把身体保持得这么好,就是为了实现冰心的遗愿,完成《百年海梦》。”汪应果说。
日前,冰心的部分佚文与遗稿在京公布。其中,她的女儿吴青从一本杂志中找到《甲午战争》的遗稿,文章写在一个裁开的已用过的信封上……
冰心自幼生活在旧海军中,她的父亲谢葆璋参加过甲午海战。她曾多次说要写一部大书,关于甲午海战,但每当提笔,冰心便激动,便大哭……
身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的汪应果说,自己完全能够体会到冰心的切肤之痛,在写《百年海梦》的时候,他也时常激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已。
汪应果的父亲汪克东和谢葆璋是烟台水师学堂的同事,相交数年。因此,尽管汪应果和冰心年龄悬殊,但仍为同辈。
“我用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百年海梦》的第一部《海殇》,是以甲午海战为大背景,写我和冰心的父辈这批近代海军共同经历的沧桑。一共35万字,目前正在修改。冰心老姐姐没有完成的事情,我来帮她完成。”汪应果坚定地说。
尽管主题有些沉重,但采访爽朗的汪应果还是让人兴奋,他快人快语,抖落出一个又一个父辈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