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
汪应果的父亲汪克东,号治本,原名汪期澂。
至于为什么叫汪克东,汪应果非常自豪地说:“我父亲在14岁的时候,报名参加江南水师学堂第四期。轮到他的时候了,考官问:‘姓名?’‘汪期澂。’考官写了个‘汪’字,停住了问:‘名字怎么写?’我父亲赶紧回答:‘期’,‘期期艾艾’的期;‘澂’,三点水……’考官有点不耐烦了,从旁取过一张纸,把手中的毛笔交给我父亲,吩咐:‘自己写。’我父亲端端正正地在纸上写着自己的姓名。因为当时人们都以科举为出路,认为水师学堂不正经,很多人在江南水师学堂报名的时候都用的假名。在别人的提示下,我父亲立刻明白了。‘不,我不叫汪期澂,我叫,我叫汪克东,号治本。’说完,我父亲把‘汪期澂’三个字勾掉了,在旁边写上了‘汪克东,号治本’几个字。考官接过纸来,端详着,‘汪克东,号治本,什么意思?’汪期瀓响亮地回答:‘克服东洋,惩治日本’!就这个意思。”汪应果的声音也特别响亮。
汪克东还是鲁迅的师兄。“当年上海鲁迅纪念馆的同志们访问我父亲时,他兴致盎然地回忆起了鲁迅攀爬旗杆儿的事。”
汪应果还告诉记者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通过强迫清朝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而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日本同时还把魔爪伸上了南中国海上的诸岛,大批有财阀支持的日本商人蜂拥而至。那里渔场宽广,物产丰富。岛上的鸟群经年排泄大量鸟粪,形成厚数十厘米至一米多的鸟粪层,而鸟粪又是最好的磷肥资源,这是日本对中国另一种形式的掠夺,他们的农业就是靠这种掠夺打下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萨镇冰向慈禧太后建议,必须派舰队去南中国海巡视,驱逐贪婪的日本商人和无耻的日本强盗。当时,萨镇冰正是指派我父亲前去的,这段巡视从1906年持续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们在巡视的过程中同日本海盗进行了殊死的斗争。这段历史目前史料上是没有记载的,我把它写进了《海殇》。”
“我一定要坚持把《百年海梦》写下去。如果我父亲和冰心的父亲算第一辈,我们第二辈的已经走得差不多了。如果我再不写,估计再也没人把这段历史展现出来。虽然它是一部小说,但经得起推敲的。”汪应果坚定地说,“我猜想,如果冰心写《甲午战争》,她的着眼点应该在战场的描述。而《海殇》,是以甲午战争为大背景,写之后海军的沧桑史,更着眼于冷静的思考和传递。民族的痛,是必须用白纸黑字刻下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