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2日,教育部长周济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称,全国高校形成的债务大概2000多亿。以吉林大学为例,他认为,可以通过置换土地偿还全部债务。(9月12日新华网)
卖地还债(或曰“置换土地”),透露出无奈的信息,大学欠债莫非真到了要拍卖校园的地步?窃以为,卖地还债固然可以雪中送炭,但终究是杯水车薪,而且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其中最可怕的,就是进一步助长大学圈地之风。
大学可以卖地,无疑是为诸高校提供了一条生财之道,必然导致有地可卖的,卖地套现;无地可卖的,想尽千方百计去圈地;尤其是那些新建的大学,更是尽可能多圈地,为自己留条后路。
大学是政府办的,圈地是政府行为,因此并非难事。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土地面积的减少和农民利益的受损。
看看时下方兴未艾的“大学城”圈地运动带来的诸多问题,足以证明这种担心并非杞人之忧。从2000年开始,全国各地兴起修建“大学城”运动,几乎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大学城”。其中不少“大学城”存在着多占土地、违规圈地等不良现象,多占土地不但造成国土资源的浪费,而且大量的“失地农民”还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拆迁补偿、再就业、生活保障、养老问题等等。
因此,窃以为,政府不应当鼓励大学卖地还债,否则就是剜肉补疮,后患无穷。解决大学债务问题,既要开源,也要节流。开源,包括政府逐步加大投入,教育是公共产品,政府投入责无旁贷,而许多地方政府并未把教育投入放到应有的位置;高校自身合法创收也是开源的一个方面,许多高校创收能力、渠道不足,只能一味向学生伸手。
而节流,包括两方面,一是适当控制高校发展规模,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迅速扩张,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未来的日子,应该巩固这种成果,而不是一味追求规模,把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摊薄;另一方面,要从制度入手,制止高校豪华风,打击腐败现象,使政府有限的投入,能够产生相应的效率。
高校欠债,各方面要放长眼光,多想办法,想些好办法,不要只顾眼前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