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关键词1996·医疗保险
十几年前,当“医疗保险”这个词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时,人们还不清楚它对自己的意义。1996年4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召开全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会议,提出了建立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十项基本原则,医疗保险制度进入全新阶段。2001年11月1日,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到今年,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共将达到394万人。从“少数人参保”到“全民覆盖”,从“最怕没钱得病”到“得了大病也不怕”,社会医疗保险在不断扩大覆盖人群和不断调整救助待遇的过程中,逐渐履行着国家对每个普通人的生命承诺。
本市城镇职工参保人数将达394万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医保制度
医保给普通人生命承诺
医疗保险也具有保险的两大职能:风险转移和补偿转移。
-社保专家独家披露医疗保险方案诞生全过程
-医疗保险从1997年真正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指导思想:照顾一些特殊群体
-目标: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以及个人的生命保障
近日,社会保险资深人士、国务院社保改革领导小组成员之一、天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农村社会保险处处长赵振华接受了本报专访。1991年至2001年,赵振华曾作为国务院聘请的8位专家之一,参与了医疗保险的制定工作。他向本报记者讲述了医保政策出台前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A
医疗保险的“发展史”
在医疗保险制度出台前,我国的医保制度是怎样的?
赵振华:我国最早的医保制度可以追溯到1951年,那时候国家颁发了《劳保条例》。1957年9月召开八届三中全会时,周恩来总理指出,现行的劳保条例“国家统包统揽,缺少个人分担”。1969年,周总理再次提出劳保医疗制度改革的问题,于是,财政部、卫生部和劳动部联合发文,规定“贵重药品费用由个人承担”。
1983年,万里同志提出,应学习农村体制改革的模式,在医疗保障方面实行“小病包干,大病帮助”,就是小病由个人负担费用,大病的治疗费用和住院费用由国家承担。随后北京东城区在全国率先实行“大病统筹”,3年后全国多个地区开始实行这项政策。真正进入全面的实施阶段是从1997年开始的。
B
医保方案出台内幕
医疗保险的政策主要是针对哪些问题来制定具体内容的?
赵振华:当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制约机制,有些医院为了增加收入提供过度服务;二是全部的公费医疗使单位无力承担;三是当时医保的覆盖面太窄,全国当时只有1.8亿参保人员。
医保方案在制定时遵循了哪些原则?
赵振华:在制定医保方案时主要遵循了四个原则:首先,我们的医疗保险制度水平要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出社会经济的承受范围,也不能低于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需求;其次,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主要是以省管理;再次,在费用分担机制方面,实行个人、用人单位、国家的分担机制;最后,是社保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在整个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要把握的一个指导思想就是照顾一些特殊群体,如离退休人员、伤残人员等,后来下岗职工和特困户也在我们主要考虑照顾的群体内。
在制定医保方案的过程中,有没有借鉴国外医疗保险的做法?
赵振华:在医保的配套制度和付费方式方面,我们参照了一些国外做法。比如,在制定医保内容时,我们制定了三个配套制度,概括为“一分、二定、三目”。其中“一分”是医药分开管理,口服药和普通的药品在药店出售,特殊药品和抢救用药在医院出售;“二定”就是实行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这主要是学习以色列的做法;“三目”指的是规定用药目录、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项目,规定用药项目是借鉴美国的做法,美国当时把医保范围的药品定为400种,分为甲乙两类,甲类全部报销,乙类由个人承担10%到15%。
在付费方式上主要采取三种方式。总额预付方式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试验过,但因效果不佳现在不宜提倡。目前我们主要使用的是“项目付费”,还有借鉴美国的“病种均值费额结费方式”,这种方式能够保证患者治疗,节约费用,规范服务。
C
医疗保险的“终极目标”
从当初制定医保方案的过程到后来具体落实实施,我们最终想让医疗保险在社会上起到什么作用?达到怎样的目标?
赵振华:从社会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方面来说,医疗保险应该让生存在社会中的所有人都有健康和生命存在的保障;从社会的发展来说,应该保证国家的财力在满足现有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有发展空间;而从医疗部门来讲,医院要生存,但也要承担其“救死扶伤”的使命和责任。总之,医疗保险要达到的目标是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以及个人生存的生命保障。
医疗保险·天津
新闻背景
-1995年
在塘沽区进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开始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探索。
-2000年5月
出台《天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规定》,在大港区先期运行。
-2001年11月1日
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实施。
-2003年
本市围绕维护参保人员医保权益和减轻参保人员个人负担,对医保政策进行两次比较大的调整和补充,先后提出和实施10项政策和措施。对生产正常的用人单位,统一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享受全市统一规定的待遇标准;对困难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实行大病统筹办法,享受住院和门诊特殊病以及大额医疗费救助待遇;对无力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办法的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实行医疗救助制度,使困难企业患大病的退休人员也能得到适当救助。
-2008年
今年参保人数为90万人。研究制定学生意外伤害附加保险办法,在不增加个人缴费的前提下,享受意外伤害保险待遇。同时,积极研究制定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衔接办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医保制度。
“医保让我重生”
新闻故事
在河西区永安道某公寓的一家单元房中,住着45岁的黎俊。50平方米左右的房间窗明几净,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十分温馨。如果不是社保中心的工作人员介绍,很难发现她身患红斑狼疮已经8年了。
罹患红斑狼疮
两个姐姐相继去世
红斑狼疮,医学界至今也没有根除此病的方法。
黎俊在家排行老四,上面有三个姐姐,下面有一个弟弟。20多年前,黎俊的二姐最先查出患上了红斑狼疮,高额的医疗费用拖垮了整个家庭,但最终也没能挽回二姐的生命。二姐去世几年后,三姐查出患上同样的病,最终也没能逃过此劫。这个噩耗打垮了整个家庭,意味着黎俊一家很有可能有遗传性红斑狼疮病史。
没能逃过病魔
再次确诊患上恶疾
两个姐姐去世后,为了照顾病重的父母,黎俊就不再工作了,专心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她和丈夫的收入艰难地维持着五口人的生活。然而,病魔最终还是没能放过这个善良的家庭。2001年,黎俊被确诊患上了红斑狼疮。
躺在病床上,黎俊经常是泪眼婆娑,她不放心孩子,不放心丈夫。她常暗自祷告:“老天爷让我多活几年吧,让我把孩子拉扯长大,我也就放心了。”
医保雪中送炭
感恩“第二次生命”
高额的医疗费让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黎俊找到了原来在职的单位,社保部门为黎俊办理了协议保留社会保险关系,能享受到医疗保险和门诊特殊病的保险待遇。在医保的保障下,黎俊能够稳定地接受药物治疗,并且恢复得不错。
这份保险对于黎俊一家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这意味着,每年黎俊仅负担医保中起付线的费用和医保费用中个人负担的部分。现在每年她的医药费要5万多元,自己负担的费用不足1万元。
黎俊对生命有了不同的理解。她说:“医保让我重生,我死后要捐出自己的遗体,希望为至今无法治愈的红斑狼疮提供医学研究。”当然,这个决定要和家人商量,但黎俊回报社会的决心是坚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