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近日,国家对烟产品消费税作了重大调整,除生产环节的消费税政策有了较大改变,调整了计税价格、提高了税率外,卷烟批发环节还加征了一道从价税,税率为5%。甲类香烟的消费税从价税率由原来的45%调整至56%。相关专家表示,我国大幅提高烟产品税负体现控烟与增收双重意图。
所谓增收,就是增加财政收入,这层意图好理解,也很容易实现。香烟作为一种商品,每生产、销售一盒,政府就提取一份相应的税费。香烟的消费税从价税提高这么多,如果生产量销售量不变的话,政府该项的税收收入肯定大幅增加。
不过,对烟产品课以重税的首要目的应该是减少香烟消费。吸烟有害健康,作为一种常识已经深入人心。但这个常识并没有改变我国的吸烟现状。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现有吸烟人口约2.7亿,15岁以上男性将近一半人是烟民。每年因为吸烟致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1400亿元至1600亿元之间,间接损失更多。可以说,控烟是个老问题,也是个大问题。据说,世界各国采用的最有效的控烟方法中,提高税费是其中之一。税费高了,香烟价格水涨船高,人们迫于经济压力会少买少吸。
这个在世界各国都颇为有效的控烟方法,在中国会好使吗?
在中国,香烟特别是高档香烟能够当成馈赠佳品,这种现象虽然有减少的趋势,但没有消除。而敬烟作为一种礼节,依然在社交场合盛行。就拿喜筵来说,烟酒糖茶,烟排“老大”,新娘子表示对男性客人的尊重,多半也是点根烟。烟雾缭绕中,其乐融融。
公共场所禁烟,实行了很多年。就拿饭店来说,除了几家洋快餐自进入中国就对店内吸烟说不,又有几家禁得了呢?能分出吸烟区、非吸烟区,已属难能可贵。司机倒是对公交车内吸烟管得很严,但那主要是为安全。
中国有独特的“香烟文化”,正是这个大环境促使“不吸的学着吸,学会的放不下”。烟价涨了,烟民当然会感受到经济压力。但如果人们认为香烟在日常生活特别是交际中不可或缺,人们是不会选择远离的。就像米面粮油,无论价格怎么调整,人们都要买都要吃饭一样。何况,我国还有一种香烟消费叫“公务烟消费”,对于这部分消费,价格涨多涨少都无关痛痒。
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当普通消费者负担不起香烟价格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也并没有选择远离尼古丁,而是选择了“手制卷烟”这样的价格相对低廉的烟草制品。毕竟,吸烟者对烟有生理和心理依赖。在我们国家,在“香烟文化”的作用下,这个情况会更突出。
中国的香烟早就到了非控不可的程度了,增税调价不失为一个办法,但绝不是一个一增就灵、一劳永逸的办法。我倒觉得,最根本的控烟在于铲除不利于控烟的社会氛围。当然观念需要一点点引导、扭转,但有的举措可以雷厉风行地推行,比如保证公共场所禁烟。要防止地方政府因为烟草是第一税种而使各种控烟措施流于形式。最后,既然税收的根本目的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不可以用增收的烟草税大力推行其他控烟措施呢?我觉得可行。(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