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天津生活了三十多年,去过无数次金街,但最近几年,我去的次数却越来越少,这倒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愿意多走路的缘故,而是金街对我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因为,金街已经没有书店了。
多年来,我和金街的关系主要是靠书店维系着。
1979年,我来到天津工作,对金街印象最深的就是百货大楼对面的新华书店。迈上高高的台阶,是宽敞高大的店堂,迎面挂着马恩列斯的巨幅画像,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这里的书很全,文学、历史、艺术、社会科学,真是应有尽有,那时候没有多少钱买书,但隔着柜台看看书名、封面也是一种享受。大学毕业后,我在一所学校做共青团工作,搞了一次五四读书竞赛,我带着两位同学,骑自行车来到这家书店,一下子买了上百本中外文学名著,作为活动的奖品,同学们皆大欢喜,领导也很满意,夸我会买书。有一次,我的一篇论文得了一个三等奖,奖品是可以报销50元的书费,我来到这家书店,左挑右拣,最后买了一套三联书店新出版的蔡志忠漫画,这套书,至今还在我的书架上。有一年的五一节,单位发了200元奖金,我毫不犹豫,直接来到这家书店,买了一部心仪已久、梦寐以求的精装本《傅雷译文集》,这部书,属于我的基本藏书,每回搬家,我都是小心翼翼地把它装入纸箱,自己提前运过来,生怕在请人搬家时有所闪失。这家书店的诱人之处还在于它经常会清理一些库存。书店有一个很大的地下室,据说,在解放军攻打天津的时候,这个地下室成了国民党守军的一个指挥所,因此这里的炮火也格外激烈,但这座房子非常坚固,虽然外表留下了不少弹痕,但结构一点也没有破坏。后来,地下室就作为书店的仓库,里面堆满了书籍,有时,市场上早已见不到或是大幅度调价的书,在这里却能买到很便宜的初版本。杨绛的《干校六记》新版卖到三块多钱的时候,这家书店却只卖几毛钱,从生锈的铁钉上可以看到,这些书已经在地下室中存放了好长时间。
这家书店的书很全,但却不卖教材和教辅类的书,在和平路和哈密道的交口,有一家专门卖教材的书店,在这里,可以买到各种教材。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把一本数学课本弄丢了,哭了起来,我说:“没关系。”马上买回了一本,一点儿没耽误事。
就在这家新华书店的斜对面,还有一家少年儿童书店,店名是宋庆龄题写的。这里是孩子们的天堂,在天津市长大的孩子很少没有到过这家书店的,年轻的父母们也很少没有在这家书店给孩子买过书的。儿子小时候读的《十万个为什么》、《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就是在这里买到的。记得有一次儿子要买一套书,我觉得价值不大,就不想给他买,他虽然没有大哭大闹,却不停地擦眼泪,一位中年人很是看不过去,“斥责”我说:“你这位当家长的可有点儿不够意思,孩子要买书,还不支持?太说不过去了。再说,为买书抹眼泪的孩子,还真没见过。”我只好满足了孩子的要求。
在和平路的西侧,还有两家颇有历史的书店,那就是科学技术书店和工具书店。我属于“科盲”,很少进科技书店,只是有一年,我在老家的外甥为了学习果木嫁接技术,让我买过两本这方面的书。在工具书店,我买过几本《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分卷本。
对于我来说,最富有吸引力的还是和平路和滨江道交口处的那家古籍书店。门脸虽然不大,但却分为两层,而且经常有不期而遇的好书,也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每次去这家书店,都不会空手而返。这些年,我说不清在这家书店买过多少书,单说印象最深的几种: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通志略》,24册,道林纸印刷,仅花了20元。大字本《读通鉴论》,1975年中华书局版,16开本,10册,分装在两个硬纸板书套内,仅花了24元。这是真正的大字本,一律二号仿宋体排印,版式疏朗,庄重大气。这种书,是专门给高级别干部印刷的,印数极少,而今最高已经卖到1500块钱了。在这家书店,我还配齐了《郭沫若全集》的“历史编”。
随着旧书业的萎缩,这家古籍书店也逐渐把店面出租,退到了一个死胡同内,虽然光线有些昏暗,但那种发霉纸张的味道倒别有一种吸引力。有一天中午,我在一堆杂书中发现了一卷旧笺纸,买回来整理一番,其中竟有故宫博物院1931年印制的全套“西清砚谱笺”,这些笺纸中所采用的“?版”、“拱花”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据在收藏鉴赏笺纸方面颇有成就的王双启教授告诉我,这套笺纸在当时就很知名,现在流传下来的已不多见。
滨江道上的书店虽然没有和平路集中,但也很有令人难忘的地方。在滨江道和兴安路的交口,是外文书店,有一段时间外语热,那里宾客盈门,如同闹市,后来扩建为一座五层楼的图书城,一度成为天津市的一道景观。在光明影院旁边,是一家颇具规模的新华书店,人们在电影开场之前,恰好可以看看书。再往西走,就是美术书店,店面虽然不大,而且不够格局,但是书的品种很多,大部分美术书在这里都可以买到。
有一段时间,大商场都争着办图书城,华旭商厦开办了华旭图书城,国际商场开办了国际图书城,滨江商厦也一度辟出一大块场地经营图书,有两年多的时间,我住在营口道,吃过晚饭,和太太散步到这些地方,她去看服装,我去看书,互不影响,翻翻新到的图书,顺便买上两本,慢悠悠地走回家去,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而今,这些书店、书城全都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有的是因为拆迁,有的据说是布局调整,有的当然是因为赔钱,无法维持,但不管怎么说,金街上竟然没有一家像样的书店,总让人感到不是滋味,每当来到金街,就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已经很少逛金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