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泥地上有刹车动作形成的车轮印痕。 |
前保险杆下方黑色横梁的刮擦痕迹。 |
雨伞伞骨局部被压扁变形,且上面有擦划痕迹。 |
车辆底部前轮轮轴附近的刮擦痕迹。 |
车辆底部前轮轮轴附近的刮擦痕迹。 |
雨伞伞骨局部被压扁变形,且上面有擦划痕迹。 |
雨伞。 |
在寒瑟的岁末冬日,浙江乐清一个叫钱云会的老人的非正常死亡,如悲怆音符,挥之不去。唯愿这是今年最后的悲情音节,此等悲怆记忆,只定格在岁尾。
而要彻底挥别悲情,显然只有真相能慰藉人心。12月25日,乐清市蒲岐镇虹南公路寨桥村路段,53岁的前主任钱云会脸朝下,被一辆大型工程车碾断了脖颈。当地网站上,钱云会之死仅浓缩为一条简短而冰冷的消息:“乐清蒲岐镇今日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致1人死亡。”
随后的发布会上,乐清交警称这只是一起交通肇事案件。简短的通稿、草率的认定,惹来无尽争议。因为,此案太过蹊跷,假如真只是交通肇事案,何以会有如此强的质疑,又怎会引来高规格重视——温州市委批示,要求查清真相,由温州市公安局介入,并按刑事命案和交通事故两套程序分别展开调查、侦查。
这样的重视力度和处置路径,值得肯定。只是从目前信息看,真相还有多远,是否如领导批示这么立竿见影,还待观察。因为这起案件疑云密布:比如,死者死状蹊跷,刚好横卧路中,双膝跪地,车刚好碾过颈部;现场监控设备刚好无储存功能;刚好有目击者称看到死者被人打后扔在路上被碾压的;事后村里的电话又都被控制。
这就怪了,如果只是交通肇事,为何要监控电话?为何交警会遭“不明真相村民”围攻?这些未竟之问,不容回避,也是舆论最关切的问题。既然温州已作出“实事求是,公正处理”的调查要求,那公安机关以翔实的证据来消弭疑云,就是必要且迫切的了。
剖析舆论可知,死者的另一个身份,或也是这起事件引起如此强烈关注的一个重要因素:钱云会老人不光曾担任过该村的村主任,还曾因当地不法征地事件为民奔波多年。这个为民请命的“上访钉子户”的形象标签,在此类蹊跷死亡案件中,起到了多么重要的舆论发酵作用,相信不用多言,大家都能明了。这也是钱云会之死,最让人纠结之处——到底是正常交通事故,还是有预谋的离奇命案?
其实,以眼下证据而言,可能还不足以支撑起“谋杀”的可能性,但是当地部门的某些简单粗暴的做法,又等于自损公信,逼着民意“不敢”相信官方说法。比如,在官方措辞中,轻易将群众定性为“不明真相”;交警与村民发生冲突,然后出动特警;村民、家属被拘;尸体遭抢;通信被监控……这些都不是取信于民的做法,这一系列行动简直是“普通交通肇事案”的反向注解。
哪怕,交通部门是在勘察现场后,依据当时掌握的证据,给出的一个并不违心的初步判定,这个认定也会因为上述一系列非理性做法,而减分不少。事后,乐清警方立即开通微博,算是紧急的危机公关举措吧,可惜至今也未有比媒体更多的信息披露。
当人们屡屡将官方公布的本应权威的信息当反话来听,这里的公信之失到了何种地步已不难想见。而要想修复公信,唯有在“钱云会之死”这类疑案上,以过硬的、经得起任何苛刻挑剔的证据来还原真相,除此,似乎没有取信民众和树立权威的第二种途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