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虎妈蔡美儿 |
| 虎妈全家福 |
事件
中国妈妈教育方法引起美国人关注
耶鲁大学法学教授蔡美儿是华裔第二代美国移民,近日她在美国出版了《虎妈的战歌》(在中国出版书名为《我在美国做妈妈》)一书,介绍了自己秉承“中国妈妈”的教育方式,严厉地管教两个女儿,并且获得成功的故事。因为生肖属虎,同时性格强悍,蔡美儿被称“虎妈”。“虎妈”为女儿制定严格的“十不准”家规:包括不准在外面过夜;不准参加玩伴聚会;不准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外活动;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成绩不能低于“A”;不准演奏其他乐器而不是钢琴或小提琴;不准某一天没有练习钢琴或小提琴等。
“虎妈”在孩子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当她发现孩子在数学测验中只满足于做好必答题而没做加分题时,她严厉批评了孩子;她发现在外面过夜的同学聚会会让女儿因缺觉在第二天昏昏沉沉无法投入学习,就定下规矩不再让女儿参加类似活动;“虎妈”把女儿的每一天都安排得满满的,女儿在周末上午学习了三四个小时小提琴后,虎妈还会要求她下午继续加练,“绝不让孩子无所事事、舒舒服服只等着下个星期的课”;每次出国旅游,她都提前在当地租借钢琴供孩子练习,在希腊,为了督促二女儿拉小提琴“10分钟”,全家人错过景点的开放时间,当然所谓的“10分钟”为了达到虎妈的质量要求最终变成几个小时……在“虎妈”的教育下,两个孩子相当优秀,长女索菲娅14岁便在世界音乐圣殿——卡内基音乐大厅表演钢琴独奏,二女儿路易莎12岁就坐上了青年管弦乐团首席小提琴手的头把交椅,而且两个女孩从踏进校门那天起就保持着门门功课皆“A”的全优记录。
“虎妈”的书出版后引起了轰动,更在读者中引发了不同的见解,并展开了比较东西方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目的、教育原则以及教育方法的讨论。很多美国家长惊叹:“中国式妈妈”是怎样获得了他们难以企及的成功?而在中国,家长对“虎妈”在教育环境宽松的美国依然严格教子的故事深思:孩子到底是应该“放养”还是“圈养”?为了更全面地解读“虎妈”并让中国家长从她的教育方法中汲取精华,《教育专刊》特邀请了天津师范大学李百珍教授、耀华中学张丽珊老师以及圣航雅培训学校许萍校长三位专家共同剖析“虎妈”教育给中国家长带来的启示。
借鉴
向“虎妈”学什么——“虎妈”育儿经的闪光点:
李百珍:给孩子立规矩是对的
李百珍教授比较了西方教育与中国教育的不同:“西方教育尽量尊重孩子的人格,中国的教育更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西方教育更多立足的是童年的快乐和幸福,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而中国教育更多是为将来作筹划和设计,崇尚比较严格的教育。西方教育对孩子成长往往是顺其自然,而中国教育就是要给孩子立规矩,要求孩子必须按照这些规矩执行。”“虎妈”给孩子立了很多规矩,她还在书里提到很多指导女儿怎样去做,并严格执行。李百珍认为这是有益的,也是她的两个女儿取得一些成绩的原因。
许萍:“虎妈”的专注和负责令人佩服
很多家长对孩子也有期望,但他们实现期望都是通过花钱,寄托在老师身上,而“虎妈”能够十几年如一日,全身心地付出,陪着孩子一起成长,“虎妈”写了成千上万张小纸条对孩子提出练琴建议,她对孩子学习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反观很多家长却没有用心学习孩子所学的内容。
张丽珊:学学“虎妈”的“一切为了孩子”
“虎妈”在帮助女儿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补偿或报复性心理。而国内许多家长不是这样,有的家长觉得自己这辈子活得特压抑,就得让孩子不压抑或者把自己缺失的东西在孩子身上补回来……“虎妈”陪在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更多的是为孩子的前途着想,而不是说她要怎么样,她通过孩子的成长获得什么。这使得两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什么的阴影或被伤害经历。
思考
能否拷贝“虎妈”——“虎妈”育儿经的个案性
三位专家表示,虽然“虎妈”通过严格、严厉的教育方法让两个女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这些“成功”都是阶段性和暂时性的。“虎妈”的两个女儿目前比较优秀,但这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优秀,她们一个17岁、一个13岁,目前还不足以定论姐妹俩是真正的优秀。李百珍认为,一个人的优秀与成功,除了知识技能的优秀,还应有人格的优秀,拥有终生幸福感,从这个意义上讲,即使是考上哈佛大学,也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功。
“虎妈”出书大谈教子经,部分美国家长对她教育成果羡慕,也让国内的很多家长“眼热”,家长们在思考:是否也该像“虎妈”那样更加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才能助其成才?对此,许萍表示,她最担忧的就是国内家长盲目抄袭“虎妈”的做法。家长会误认为他们的孩子没有人家孩子那么优秀,是因为他们做的力度还不够,所以要增加更多的练习、投入更多时间,当孩子不同意的时候,更强势地逼迫孩子同意……其实,家长应看到孩子个体的差异,“虎妈”的方法与她的孩子是相匹配的,但如果一个孩子根本没有天赋,家长还要变本加厉要求,那么这个孩子会被毁掉。
张丽珊也提出,“虎妈”的教子经是一个“个案”。两个孩子的母亲是华裔,父亲是美籍犹太人;孩子的外公、父亲、母亲都在著名大学里任教,姐妹俩的整体的遗传基因非常好、智力水平高……很多偶然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成功”的必然。“虎妈”的教育起到的是催化、辅助作用。如果家长不考虑孩子自身条件,仅仅用严格教育来督促,并且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那么很容易导致孩子厌学、产生心理问题。“从事心理工作以来,我见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例子已经太多了”。
李百珍还认为,家庭教育方法要注意因材施教,“虎妈”的两个女儿的性格就迥然不同,长女索菲娅就比较适应妈妈严苛的教育方法,而二女儿路易莎则对母亲的“酷吏”经常发出质疑和抗议也说明了这一点。
规避
“虎妈”育儿经的不足
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与交际能力
李百珍认为“虎妈”教子最大的不足就是剥夺了孩子和同龄孩子共同生活的经历。“不准参加玩伴聚会”等戒律会导致孩子人格成长出现不足。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应该享受到童年应该有的快乐,在获得未来社会生存的一些技能和一些品质的基础上,他(她)仍然应该有和同龄的孩子相交际的机会和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是孩子未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
掌声、荣誉不应是生命唯一追求目标
“虎妈”以及很多家长渴望让孩子得到掌声、荣誉、成功这些外在的成就,但许萍提醒家长,一个人必须要考虑生命整体的平衡和发展。生命除了追求这些外在之外,还需要一些时间去感受生命本身的需要,去感受生命本身心灵的成长,内在的快乐。
启示
教育孩子——向“西”取经还是向“东”挖掘?
西方家长认为,应该尽量尊重孩子的个性,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真实情感并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东方家长则认为,保护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帮助他们尽早为未来做打算,培养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来自内在的信心。让中国家长迷惑的是:应该向西方教育取经,更宽松地培养孩子,还是应该继续向东方教育挖掘,将更加严格的规划与管教进行到底?对此,天津师范大学李百珍教授提出了看法——用东西方融合的教育理念培养孩子。
教育目的:知识传授、人格教育并重,人格的完善优化比智慧能力的增长更加重要
李百珍教授认为,理想的教育应该综合东西方教育的长处。对下一代的教育应该在传授科学知识和这个过程当中重视对他们人格的教育,而且人格的完善优化比智慧能力的增长更加重要。让孩子成为奋发向上、自信、自尊、自强、会学习、耐挫折、乐观开朗、善于交际、意志坚定的人,以使他们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个实际上就是理想的教育目的。
教育原则:严格要求+尊重信任
在教育孩子的原则上,李百珍提醒家长应做到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严格要求就是要给孩子制定规则和秩序,并且督促孩子去执行。
对孩子有必要的要求,而且督促他们做到了,才使得他们从无知无能变得有知有能,促使孩子成长进步,逐渐成为社会的人。但是这种严格要求是“严而有格”的,其中的“格”就是以不伤害孩子的尊严和信心、不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准,在孩子的各个年龄阶段经过努力,可以做得到的。
教育方法:鼓励表扬为主,批评指责为辅
在日常教育中,家长多鼓励、表扬孩子,多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而不是总强调不该怎样做,多说YES,少说NO。
李百珍还提出,在中国应试大环境下,国内已经有很多严厉的“虎爸虎妈”了,家长不应只注重名次和成绩,而应更多致力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培养。“将来在社会上未必全都是精英,如果孩子在未来激烈竞争中,能有一席之地就值得肯定。如果家长都把培养孩子的目标定位于‘出人头地’,对孩子提出严酷的要求,逼迫孩子去执行,忽略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智力、环境诸多因素的制约,其结果极易造成孩子的心理落差,甚至罹患各种心理疾患,这在青少年心理门诊中是屡见不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