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请关闭酷6加速器、ppstream加速器等程序,否则影响视频播放如您在观看新闻时出现声像不同步,请您刷新浏览器并清空IE缓存后再进行观看
天津北方网讯:2月17日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一大早,庄王府里就开始热闹起来,新春庙会正在这里上演。在众多精彩的民俗表演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民间绝活——“杠箱”。
“杠箱”这种绝活儿源于清代,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表演时两个人抬着一只箱子,前面的人表演特技动作,后面的人以配合为主。特点是“身不离杠、手不扶杠”,边走边耍,轻快利落,箱子颤动优美,既有惊险情节,又有诙谐场面。天津最近一次出现的“杠箱”表演要追溯到1936年,当时一位官员的母亲做寿,重现了当年“皇会”的场景,“杠箱”便是其中的一个表演项目。
“杠箱”原来叫《五虎杠箱》,五虎杠箱的故事含义是:杠箱所载是皇家宝物,由五虎将护送,途中为匪人所觊觎,前来抢劫。护送人起而争斗,遂有各种精彩武技表演。杠箱会出会时,前有大旗、灯牌、大乐引路,接着是五虎棍、杠箱、随众会队伍一路走着。到了表演之时,打开场子,先是五虎棍对打。比武时表演者排成两路纵队,听锣声指挥,用真刀真枪分对“厮打”,抽砍挑刺,闪转腾挪,各按成规套路攻防击打,最后按锣鼓点指挥一齐亮相。显出动中有静、动静结合。武技演练之后就是杠箱表演,“箱”是一个2尺来高的木箱,重六七十斤,形同木柜,贯以长约两丈的竹竿,根在后、梢在前。两人杠着走动。杠箱之上陈列各种装饰物品,牛角灯笼、会名旗帜,点缀得金壁辉煌,炫人眼目。二三十位表演者,身着旧戏中蓝布茶衣,画着小丑面孔,如演义中的英雄人物阮小二、阮小七、时迁,也有化妆成卓别林样子的小丑。在箱前一个接一个地表演出名目繁多的技艺。如“旋子”、“单缠腰”、“双缠腰”、“打过桥”、“翻斛斗”、“上脑旋”、“连珠滚”、“地趟滚”、“捎旋风”、“掖脖”、“枪背”、“元宝大顶”、“跳铁门坎”和“口衔箱杆”等各种软硬功夫。尽管技巧各异,但竹竿前端始终不离身体,立起来时,要使竹竿落在肩上而不能落于地面。表现了高超的技巧和纯熟的功夫。
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表演这种绝活的人越来越少。庄王府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钱志强说:“南开区民间艺术团里有4位师傅会表演‘杠箱’,但是最近有位师傅去世了,现在只剩下3人能表演这个节目。这个节目练习起来比较苦,这也是传承难的一个因素。但是现在有几个年轻人也正在学习。”
42岁的胡秀刚和53岁的王金铭师傅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合作排练“杠箱”。二十几年的功夫,两人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和极高的默契。他们二人现场表演了缠杠、砸过桥、铁板、刺喉、龟帅行步等“杠箱”特有的动作。虽然比不上过去“杠箱”辉煌时期的表演那么全面系统,但是已经仿佛看到过去老艺人们表演的场景了。
“杠箱”这一项目在技艺上、难度上和表演上都更富有体育项目的特点。元宵节看一看老年间的绝活儿表演,为这个传统节日增加了不少浓郁的韵味。(记者吴宏 视频王宽 吕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