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天津北方网讯:本报昨天刊发的《百年渡口见证滨海沧桑》一文,引起众多读者共鸣。曾一直生活在海河东沽渡口附近、今年67岁的宁培琴昨日向记者讲述自己与东沽渡口的故事。
渡口“龙袍郑”的传说
据宁培琴老人介绍,她在东沽渡口附近长大,大半辈子未曾离开过渡口。老人告诉记者,听老辈人口口相传,东沽渡口建于清代。传说东沽郑老汉曾在此摆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曾乘坐他的船渡河。时值早春,天逢小雨,寒气袭人,下船后,郑老汉邀乾隆家中避雨,并用时令海鲜面鱼招待。乾隆觉得塘沽面鱼味道奇特,欣然留下墨迹,要郑老汉每年送两筐面鱼到京。郑老汉不识字,找来旁人识辨,方知是皇帝旨意。为此,他每年必送两筐面鱼到京,乾隆也回报些许白银。从此郑老汉成为大沽首富,被称为“龙袍郑”。该传说无从考证,但龙袍郑的故事至今仍在塘沽广为流传。
挤轮渡曾是“家常便饭”
在宁培琴的印象中,东沽渡口运营的渡船最早多是木舢板。此后,在木船上加装了引擎。到上世纪70年代前后,出现了尖顶的烧煤船。在1969年前后,海河下游没有跨河桥梁,由于公交较少,船渡成为主要的跨河交通手段。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等待排队的行人及自行车长队在渡口附近绵延数百米。当时,老人在河北岸的向阳化工厂上班,每天挤轮渡成为“家常便饭”。尽管宁培琴的叔叔曾在渡口干渡工,但她从不“走后门”,都是排队上船。
做渡口最后的陪伴者
随着海河桥梁的陆续建设以及公交车的通行,让渡口的行人锐减。至今,渡口已难觅乘船人,基本处于停运状态。“渡口有我太多的回忆和情感,我愿意做渡口最后一名陪伴者。”宁培琴老人说。
据塘沽渡口管理所宋利介绍,在上世纪70年代,包括东沽渡口在内,政府直接运营管理的几个渡口年运输客流可达300万人次。但到2000年前后,人数已减至130万人次左右。至目前,属于政府管理的渡口仅有2处。“渡口见证着新区的发展,将成为新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宋利表示说。记者张勇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