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刘长锁背社区老人去医院就诊

陪老人在医院检查眼疾,寸步不离。

刘长锁到老人家中为老人庆寿
天津北方网讯:他们都是平凡的人,但是他们身上都有着不平凡的力量。他们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我们,也感染着这个时代——这就是我们身边的“好人好事”,他们是这个城市的榜样,他们是岁月中没有牵绊的温暖。
采访对象
刘长锁,52岁,公安红桥分局丁字沽派出所一名普通的民警。当片警32年来,他与社区里的100多户困难老人签下“协议书”,他曾多次立功受奖,救助过的人少说也有一二百人,被评为天津市优秀人民警察。2010年7月,中央文明办、民政部、中国残联授予“全国志愿助残阳光使者”光荣称号。刘长锁说,他当民警就是要踏踏实实为百姓办事。
本报前不久报道了刘长锁13年入户,无私照料患有侏儒症的老人的感人事迹。此事引起众多知名媒体争相报道。日前,记者再次深入采访刘长锁,听他讲述当片儿警几十年来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自创救助基金救人派上用场
在刘长锁做过的所有事儿中,最让人动容的是他自创救助基金,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支撑着这一项目,关键时刻还真就派上了用场。
1979年9月的一天,刘长锁第一次踏入丁字沽派出所的大门,从那一天起,他当上了一名人民警察,儿时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刘长锁怀着一腔热忱投入了“战斗”。两个月的实习期很快就过去了,接下来,他有了自己的管片——北平房住宅区,刘长锁第一次下社区就发现了这个社区的最大问题:这一片是老旧房屋,年轻人大都在成家后去了其他地方安家,留下来的很多住户都是老年人。刘长锁找到了当时的居委会王姨,仔细询问着这里居民的生活状况,最为贫困的几家住户的基本情况也都装进了他的心里。
刘奶奶的家住在北平房胡同一间六七平方米的小屋里,老人一辈子没结婚也没工作。她妹妹的女儿会不定期过来,给老人买好一段时间的生活用品。尽管这样但也有照料不到的时候,刘长锁几次走访都看到老人在吃炸咸鱼,心里看着实在不忍,就给老人买回了半斤包子送去。从那以后,刘长锁每次到社区走访都会给刘奶奶捎上一兜热包子,这让刘奶奶对这位社区民警有了更多依赖。冬天到了,刘奶奶家的劈柴不够用也会找刘长锁求助。刘长锁听后立马出门帮忙寻找木材,把扛回来的木头往刘奶奶家门口一堆,刘长锁便抡起斧子劈起劈柴来。
社区里像刘奶奶这种情况的人家还有不少,这让刘长锁有些担忧,这些独居老人年纪大了,万一有事,可能就是大事,没有人照应不行,没有钱应急也不行。于是,刘长锁想到了办一个基金,专门为居民应急所用。他找到居委会王姨,请王姨帮忙开一个账户,他自己每个月往里面存入100元,王姨则负责管理这笔基金,遇到有紧急情况需要用钱,这笔基金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当时,刘长锁的工资仅仅就是一个月几百元,每个月拿出100元也是一笔不小的投入,但是,他从1996年至今却坚持这样做了15年。
基金在2003年的时候还真用上了。一天,王姨突然打来电话告诉刘长锁,没有人看到刘奶奶出门,外面叫门也叫不开。刘长锁立即赶了过去,情急之下,他用拳头敲碎玻璃将门打开,当时房间内弥漫着一股煤气的味道,刘奶奶躺在床上嘴唇发紫,一动不动。刘奶奶的体重有200来斤,一个人抬不动,刘长锁就找来几个人帮忙。他跪在地上,让大家把刘奶奶扶到他的背上,就这样一步挪一步地朝着大街上走去,拦车直奔医院。那笔基金也被取了出来,交了3000元的押金,经过抢救,仅有微弱呼吸的刘奶奶终于逐渐清醒,脱离了生命危险。
不要一分钱只是搭把手
在刘长锁所管辖的社区里,很多他长期帮助的住户都有这样一份协议书,上边的条款承诺:刘长锁将在每次下社区时必到老人家中照料、不定期带老人出行观光、每年进行一次体检、为老人庆祝生日,居民有困难随叫随到。
居民徐大爷老两口是在1994年搬到西平房的住户,他们无儿无女,退休后的徐大爷有一份退休金作为基本保障,老伴儿瘫痪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一次,刘长锁走访到徐大爷家,正巧赶上徐大爷要给老伴儿换尿布,徐大爷一个人为老伴儿翻身有些费劲,于是请刘长锁帮把手。忙活完老伴的大小便,徐大爷和刘长锁已经是满头大汗了。刘长锁感觉到,徐大爷一个人照料老伴儿实在有些吃力,于是,没事的时候,他就会往徐大爷家跑,帮忙搭一把手。时间一长,徐大爷也觉得自己的负担减轻了许多。一天,他悄悄把刘长锁喊来,拿出家里的房本和一个青花瓷瓶。徐大爷的态度很诚恳,他说,自己和老伴没有孩子,如果刘警官能够帮忙照料他们老两口,作为报酬,这套房子和家里祖辈传下来的青花瓷瓶就送给刘长锁。刘长锁见状急忙让徐大爷把东西收起来,并且签下一份协议书,承诺会照料老人,但是,钱财他一分钱都不会要。协议的内容都是刘长锁自己制定的,签署这样一份协议书对于刘长锁来说是一份责任,在徐大爷看来,这让他的心里多了一份踏实。
为安顿智障孩子跑六趟福利院
为百姓办事,刘长锁有着一股执著劲儿。凭那股倔劲,他挽救了杨大姐一家。
杨大姐是社区里的一名居民,丈夫身有残疾、女儿智障,一家人的重担全都压在了杨大姐一个人身上。女儿从小到大都要让妈妈陪着她到处走,只有每天不停地走路才能让女儿稍微安静,不然,女儿就会大喊大闹,甚至大打出手,对着杨大姐胡乱拍打。1998年,杨大姐女儿的病情愈加严重,每天杨大姐不仅要照顾丈夫,还要陪女儿“散心”。可是,这样不知疲倦地走路正常人哪里受得了,杨大姐被累得双腿静脉曲张,最终发展到了无法走路,住进了医院。当时,刘长锁已经调到了其他社区,听说杨大姐要住院手术,他马上来到医院,为杨大姐的今后做起了打算。
杨大姐的女儿已经20多岁了,如果她继续这样拖累杨大姐,这一家人都没办法活。想到这,刘长锁和杨大姐夫妇商量,给他们的女儿找个地方托管,这样的话就会减轻不少负担。夫妇俩都很赞同这个想法,但是,刘长锁跑了几次社会福利院发现,这根本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福利院的床位是有限的,想要住进去的人还有不少,几次前去咨询,院长耐心解释,希望刘长锁能够理解。刘长锁没有放弃,想到杨大姐一家,他硬着头皮一次次前往,院长故意躲开他,他就坐在大门口等。从派出所到福利院要倒两次车,还要搭乘一段摩托车,来回就是4个小时的路程,就这样,一连六次到福利院商谈,院长和书记终于被感动了,同意收下这个孩子,条件就是,让刘长锁为他们上一堂课。原来,福利院正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刘长锁为百姓排忧解难的事迹,让他们很敬佩,所以请他讲一次党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