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13日,安徽利辛县国土局干部周文彬,在微博上发布消息称将去纪委“自首”,并检举曾向上级行贿一事。市纪委介绍,周是正常的反映问题,目前已受理并上报纪委高层,其反映的具体内容不便透露。(据4月1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
似乎微博已经成为了很多非常态事件下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虽然,报道中并没有提及周文彬为何要通过微博直播的方式去自由,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做出这个“艰难的决定”,背后有着复杂暧昧的背景,使得他不得不通过吸引眼球,已获得民众和媒体的关注。
作为举报人,周文彬曾多次向上级部门以及媒体反映“腐败窝案”,但是均未得到回应。在被逼无奈之下,只有剑走偏锋了。周文彬可能知道自己反映的问题严重,会被上级或者利益相关人,通过非正常的手段拦截。所以,他自创了“自首式举报”,以便获得民意的支持和媒体的关注。尤其是,当媒体跟进后,推动了巨大的舆论力量,甚至可以挟舆论来做出“媒体审判”。如此一来,反腐的效果才会更好、更彻底。
笔者以为,周文彬之所以最后有这样的举动,更多地在于对当前举报渠道以及执法过程的不信任有关。他的这种境遇,也是目前的一个社会难题,也是举报者的一种共同情绪。当基层有问题需要反映的时候,渠道阻塞,信息不畅,常常逼得举报者另谋他路,曲线维权、曲线举报等形式便代替了正常的渠道。
尽管,我们一直提倡举报形式多样化,但实质的问题是不论怎么样的形式,举报的事情要被受理,而且,举报者要能“全身而退”。如果通过微博自首引起更多的人关注,正常的救济还是无动于衷,没有任何改变的话,那这些举报的形式,将变成对体制内救济的一种嘲讽了。
现在,上级部门、网民以及媒体都在“关注”周文彬举报之事,涉及的相关单位和人员大概也难以在大众的眼皮底下“保全”。但在这次围观之中,我们也应该关注举报之弊端。让举报变得不是那么的行为艺术化,不那么的举步维艰,使举报人能免于恐惧,这可能也是我们的反腐工作所亟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