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太原市规划局副局长王凤玲、建管处处长梅刚正接受专案组调查,同时被调查的还有两名原副局长。权威人士证实,此案因一房地产商与规划局之间的“中间人”笔记本泄露引发,本上记录有行贿情况,涉及省市级官员60多名。(4月27日《新京报》)
报道称,这名“中间人”与太原市规划局关系熟络,房地产商通过他办理规划审批,每单公开要价200万元。山西省检察院有关人士证实,他们正是起获了这名“中间人”的一本行贿送礼笔记,根据里面线索,开始调查太原市规划局相关人员。
实际上,涉案核心人物王凤玲多年来一直主管太原市规划局的建管工作(建设用地管理和建设工程管理),此前也曾经历过两次房地产、规划领域的案件,却未被拉下马。王在太原有数十套住房,她能在某些单位集资建房时以极低价购房,这也成为太原市规划局“公开的秘密”。
既然是“公开的秘密”,纪检部门为何始终没能察觉,王凤玲等人为何始终没被倒?反倒是因为“中间人”的“行贿笔记”才被正式调查。是因为涉案官员的手段高超“有运气”,因为规划系统内部风气已坏,还是因为当地的纪检监察机关工作不到位?“行贿笔记”牵出众多官员,而如果没有这笔记,这些贪官蠹虫又何时会被查处?换言之,我们希望,即使没有“行贿笔记”,相关部门也应查出贪官,机制也能防范贪官。
近年来,国土、规划、建设领域腐败大案、要案频发,涉案金额往往十分巨大。专家分析,这些领域腐败案频发,很重要的一点是土地领域权力设置过分集中,缺少强有力的制度执行和监管,行政行为没有做到全程阳光,特别是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的权力运行制衡和纠错制度不健全。而从本案的报道中可见,这一点在太原市规划局腐败窝案中体现得很明显。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份的国务院第四次廉政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种腐败现象背后都有权力的支撑。哪里权力集中,哪里产生腐败的风险就大;哪里权力不受制约,哪里腐败现象就严重。”他特别指出,当前公共工程建设、土地使用权出让、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政府采购等领域,是以权谋私、腐败问题易发多发的重灾区。因此,他要求在这些领域,严格禁止权力介入。在这方面,各地都下了死命令。例如天津,要求着力加强土地出让和征地拆迁监督管理,禁止违规批地、擅自改变土地性质和用途;着力加强城市规划监督管理,严禁违规变更规划和调整容积率。天津市规划局也提出了四项措施,加强城市规划监督管理,要求严格执行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程序,严格执行《天津市建设用地容积率调整规定》等制度,严禁违规变更规划和调整容积率;并且要求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扩大公众参与、民主决策和社会监督,实施“阳光规划”,使规划管理行为更加规范化、法制化。
实行严格的制衡和纠错机制,才能防止以权谋私行为的出现;保证严格的监督和管理环境,才能预防贪污腐败问题的发生。对于土地、规划这样权力集中腐败高发的领域,更需要严格的制度和监督。也只有有了严格执行的政策制度和健康运行的监督机制,才可能在贪官伸手之时,即使没有涉案人的“行贿笔记”,也能把他们查得一清二楚。(文/闻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