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当前防控通胀政策博弈中,欧美各国之所以乐意当“小猪”,静待亚洲各国采取主动行为,是因为其具有博弈资本。
一是当前欧美国家通胀水平整体低于亚洲各国。4月份,在主要欧美国家中,加拿大、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的CPI分别为3.3%、3.2%、2.4%、2.1%、2.6%和4.5%;欧元区为2.8%。除英国外,其他都在4%以下。这一水平较于亚洲各国中动辄5%以上甚至两位数的通胀率水平显然要低。
二是食品价格上涨对欧美的影响要小。在消费价格指数的构成中,在美国和欧元区,食品占消费价格指数的比重大约是14%。而在亚洲发展中地区,这个比重将近45%。因此,食品价格上涨在欧美对于整体通胀水平上涨的带动作用要小于亚洲地区。
三是对于欧美通胀只是经济问题,但是在亚洲很可能演变为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亚洲各国食品在家庭支出中的比例超过70%,而欧洲和美国则在10%左右,因此同样幅度的食品价格涨幅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在亚洲要更高。亚洲发展中地区的贫困人口占全球贫困人口的三分之二,因此如果通胀加剧过度影响居民生活则不仅可能加大未来经济运行的风险,更会埋下社会政治动荡的“祸根”。今年2月份,印度就有数万人走上街头抗议不断上涨的食品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