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社会有法可依,是其稳定发展的基石;人们知法懂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普法这条道路上,西青已走过25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全国普法先进地区“五连冠”的可喜成绩,在西青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史上铸就了新的里程碑。
创新谋变:“软任务”变成“硬指标”
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治环境。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将普法工作放到全区发展的大背景下去思考、去谋划、去推进,是西青普法工作始终坚持的根本。随着“五五”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西青在招法措施上创新谋变,将有弹性的“软任务”变成必须执行的“硬指标”,确保举措落实到位。
在“五五”普法工作启动初期,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通过了《关于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决议》,区、各街镇、各委局层层召开普法动员大会等一系列举措,为普法工作全面展开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形成了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
区委、区政府每年都与各街镇和司法、行政执法委局的一把手签订《普法依法治理目标责任书》,严格按照责任书进行考评,考评结果作为区综合考评的参考依据,实现了普治工作由考核上的“软”指标向刚性指标的转变。
为了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法制宣传教育,西青组建了“五五”普法讲师团队伍,48支普法联络员队伍,招募法律志愿者409名。截至目前,讲师团成员已经宣讲法治理论和部门法律法规83次,受教育人数达到7000余人。
区政府每年按经费标准,足额投入,确保经费及时到位,专款专用。据统计,五年来,全区各部门累计投入普法、法制西青创建经费超过820万元,保障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法律六进:贴近基层 贴近群众
如何把法律知识快速普及到群众中间?如何把书本上单调枯燥的法律条文转换成老百姓听得懂、看得到、记得清,容易吸收的法律知识?如何让老百姓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这些问题始终成为西青普法人研究思考的重点。
依照区“五五”普法工作的总体部署,坚持以“法律六进”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推进“法治西青”创建,以法治保稳定,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实现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良性互动,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以“法律进机关”为契机,形成各级干部学法的良好氛围。
西青从加强领导干部学法规范化建设入手,完善和制定了《领导干部学法制度》、《西青区处、科级领导干部任职法律知识考试实施办法》。随着新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不断加大法律培训考核力度。五年来,西青共举办处以上领导干部法制讲座20余次。同时加强对公务员的法制教育,组织开展法制讲座、知识竞赛以及法律知识考试。2010年,全区57个单位的420名公务员参加了年度科级干部任职资格考试和法律知识考试。
——以“法律进乡村”为突破,农村各项事务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
在农村普法实践中,西青坚持注重区分不同群体,宣传不同的法,因人施教、有的放矢。对村“两委”班子成员,采取集中培训和以会代训等形式,重点宣传与农村生产生活、民主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广大农民,通过“普法赶大集”、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普及法律知识。五年来,普法人员共宣传了《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信访条例》等30余部法律法规,受教育群众达25万人次。
为进一步加大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普法以“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为载体,加大农村各项事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完善了村级“两委”决策程序以及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水平。截至目前,西青有29个“天津市民主法治村”,精武镇小南河村、中北镇中北斜村、辛口镇水高庄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以“法律进社区”为先导,社区建设开创新局面。
以“法律进社区”为先导,加强社区法制宣传“四个一”建设,即在社区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橱窗、一个法律图书角、一支法制宣传教育队伍、一套居民学法制度。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从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入手,以青少年、下岗职工、流动人员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建设法治社区、和谐社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以“法律进学校”为重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实现多样化。
以创建“天津市法制教育示范校”为契机,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全区各中小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开展了法制竞赛、征文、演讲等丰富多彩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几年来,全区中小学生共组织法制讲座860余次,创作法制漫画5000余幅,举办青少年法制文艺汇演129场。此外,“法律进学校”还坚持“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积极推广“我与父母同学法”、“学法快递”的成功做法,将学生学法与家长学法有机结合,创新独具特色的家庭法制教育模式。
——以“法律进企业”为载体,依法治企促发展。
西青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若干意见》,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辅导、讲座、研讨会、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定期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实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经常化。五年来,全区各部门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重点学习了《劳动合同法》、《物权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20余部法律法规,为维护良好的市场经营秩序奠定了法治基础。
———以“法律进单位”为主渠道,实现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建立健全单位领导干部学法制度,把单位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与业绩考核相结合,积极引导单位职工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定期组织职工参加法律知识培训、轮训。在引导本单位职工开展学法用法活动的同时,各单位结合工作实际,面向社会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把法制宣传教育融入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
法治“品牌”:发挥“名品”效应,构筑立体普法新格局
如何突破法制宣传既有模式、打造新的宣传亮点,适应群众对“普法”宣传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如何彰显普法宣传中的西青特色,贴近基层群众,普法效果达到最大化?如何构建多元化、广覆盖的立体普法新格局?围绕“五五”普法新的目标要求,西青普法人不断创新载体,打造法治品牌,发挥引导、示范、辐射的“名品效应。
在精武镇的普法战线,有一位众人熟知的普法“名人”——陈万宏,他长年活跃在村镇的普法文艺宣传队里,并且成立了全市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室;在中北镇的普法大军中,有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心大姐”——于丽霞,她发起建立了“爱心大姐服务站”和“爱心妈妈志愿者侯台俱乐部”,带动500余名志愿者为社区妇女、儿童、老人提供维权、法律咨询、家庭调解等服务。
在普法中,像陈万宏、于丽霞这样的“普法名人”正在成为名符其实的普法“播种机”,深深植根在西青的法治沃土上,并且带动周边一大批人涌进普法大潮,如雨后春笋般,在我们的身边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法制辅导站、普法志愿者队伍、普法赶大集、普法会客厅、普法电梯……等等一批有西青特色、亮点的法治品牌,在“五五”普法期间频频闪现。此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法治文艺演出,寓意深刻、独树一帜的西青普法徽章,征集普法公益广告创意大赛,无时不在渗透影响人们的生活,营造出浓厚的法治氛围。在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基层单位和一些公共场所,普法的宣传栏、黑板报、宣传橱窗随处可见,在城市广场、商业中心、人口密集区域,巨大的电子屏不间断地滚动播出法治宣传的标语、口号、公益广告,浩浩荡荡形成强大的普法声势,以各种宣传日、宣传月和专项活动为契机,整合各方力量,开展多种主题鲜明、声势浩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面提升了公民的法治理念,将法治信仰牢牢熔铸到人们的头脑中。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让西青普法之路越走越宽;“法治西青”创建工作助推西青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法治化管理水平日益提高。
知法铭心智,懂法正言行,守法创和谐。
五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五年普法工作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西青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始终保持了全国最好地区,2009年再次捧得了中央综治委颁发的全国最高荣誉“长安杯”,并获得了“全国平安畅通县区”称号。同时,全区生产总值和人均纯收入同比大幅提高,各项经济指标继续走在全市前列。
“五五”普法已载入史册,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西青依然任重道远。紧紧围绕我区”十二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六五”普法又吹响奋进的号角,我们坚信,普法将一路前行,在推进“新西青、新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