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不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看着张柏芝谢霆锋婚变一事被各类媒体翻过来倒过去地炒作暴晒众评热议无端揣测猜想,我便暗自庆幸自己只是一介布衣小民。要说根本没有成名成家的想法,那便近乎矫情了,我还未淡泊到与一切名利绝缘的地步。只是,自己还算有些自知之明,抛开机遇、专业技能不说,单论心理承受力抗压力,我便知道自己这一辈子无缘“名人”二字了。仪态万方地踩红地毯我也好喜欢的,可是我能忍受万千粉丝对自己的家庭、婚姻等一切个人隐私进行“强制性”消费吗?我能无视“八卦至死”的媒介对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进行庖丁解牛似的层层解构吗?我知道我不能。不仅不能,我甚至难以理解为何有那么多乖戾的围观者,齐刷刷放着正事不干,可以一天到晚猫在网上,围绕两个名人的离婚问题,展开一场狂欢。仿佛他们的全部乐趣就在于与媒体合谋不停地制造一些热闹,然后添柴旺火地守住这些热闹,千方百计地阻止这些热闹迅速消停下去。
看着张柏芝谢霆锋婚变的事一日比一日热闹起来,连我这个不爱操闲心的人都替王功权王琴两位史上最著名的“公奔”情侣大大松了口气,他们身边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大部队均已“急行军”撤至“锋芝婚变”主阵地,漂浮在世人眼睛里与口水里的金主爱侣终于可以消停一阵了。还记得当时“公奔”事件网友的评论,大抵分为两类,一类着眼于王功权的第二任现妻能分得多少家产,如果能分得那么巨额的财富,不知哪个小子有那福分,能被这个幸运到被抛弃的女人看上。第二类则属于爱情励志型:“千古只贵一片情!世上竟然还有为爱情甘愿放弃亿万家产的男人。呵呵,我又相信爱情了!”“锋芝离婚”事件出来后,刚转移至此的围观大军,便迫不及待地抛砖发帖,争当意见领袖了。针对此事件的网友发言,亦主要归于两类。一类是张柏芝已经转移了谢霆锋名下多少物业,多少家产。如果离婚,张柏芝能分得多少财产云云。第二类便是唇亡齿寒型:“连锋芝这样曾经山盟海誓、至死不渝的爱情典范都离婚了,这世上还有真正的爱情吗?爱情?呵呵,谁还敢信啊?!”的确,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人容易被潮流、趋势、传统等集体性事物所左右,使他或她每天在失败情绪与希望憧憬之间令人不安地来回“跑酷”,新生代尤其如此,我想闪婚、闪离、网恋、短信恋、婚外情等诸多提升离婚率的行为均发端于此。外界抽别人一鞭子,他这个陀螺就会大受影响,就会开始不由自主地跟着别的陀螺转。她之所以网恋,是因为别人都网恋。她之所以结婚,是因为别人都结婚。他之所以离婚,是因为如今大家都不拿离婚当回事了。当然,我更不能理解的是,如果爱,如果离,明明都是关乎感情的事,但却鲜有人谈论感情,当事人或外人谈论关注的都是一本账。例如,张柏芝谢霆锋离婚事件,几乎所有媒体报道、网友评论,文章的关键词都是“买楼”、“股权转让”、“5亿家产”,仿佛爱情、家庭、婚姻、孩子,都能按港币与人民币的汇率,一分不差地折合成真金白银。去年,热闹到沸点的“李泽楷梁洛施”分手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评论亦很少论及感情,关注点都在金钱与财富上。人们用羡慕的口吻津津乐道的是:呵呵,梁洛施,一个奇女子啊!12岁辍学,15岁签英皇,18岁获影后,20岁怀孕,22岁成为3个儿子的妈妈,23岁与孩子爸李泽楷分手,得数以亿计的“分手费”。对于爱情、婚姻,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人都改用一种生意人的眼光进行投资重大项目似的审视、审批,争取最大可能地获利,底线是不能亏本。宁肯中途将本钱退出来也不能亏本。否则,宁肯不做这笔生意。所以,社会上才会有如此多“剩男剩女”,有居高不下的离婚率吧?我这么想。
日前,众多权威媒体报道说,中国离婚率连续七年往上递增,平均每天有五千个家庭解体。令人吃惊的离婚数据曝光后,各路情感专家纷纷发表高见进行解析,认为社会发展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感情婚姻的要求标准都提高了,一句话,没有爱,就不凑合不委屈自己了。我对此大不以为然。难道人们生活水平低时对婚姻感情的要求便低么?难道不是人们的责任感越来越差,越来越不喜欢约束自己了么?难道不是越来越多的人将感情、婚姻与金钱混为一谈?父辈们谈情说爱,大多谈人生、谈理想,时下人恋爱论婚,上来就是车子、房子,言不及情而及“钱”及“物”的不是大多数么?柏拉图同志曾经说:“爱,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柏老如果活到今天,我敢说,他一定会将自己的名言与时俱进地改为:“爱,是一种严重的物质疾病。”
爱情观一旦被严重异化、物化、功利化,如果竟突破了“情”的底线,婚姻捉襟见肘,那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