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图为两位来自山西的选手在一家企业前拿着他们刚在技能大赛中取得的获奖证书应聘。本报记者游思行摄
天津北方网讯:27日,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天津海河教育园区圆满落幕,13个专业类别46个竞赛项目的一、二、三等奖获得者成为企业的追捧对象。在赛后举行的获奖选手招聘会上,这些全国顶尖的未来“蓝领”尚未走出校门,就被各大企业以每月5000元的高薪争抢。据悉,这个起薪是主办方天津市为企业开出的入场招聘条件。
“本市要求今年入场企业招聘高职组获奖选手月薪起薪为5000元,中职组获奖选手为3000元。”负责承办招聘会的市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周禄群介绍,从2009年起,本市首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闭幕的同时举行获奖选手招聘会,三年来招聘单位已从最初的25家上升到今年近60家。企业提供高职、中职就业岗位约800个,单位提供的月薪起薪也从1500元增加到5000元,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全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5000元招走‘技能状元’可不亏,他们可都是国内职业院校的顶尖人才。”天津二十冶建设有限公司已是连续第2年参加获奖选手招聘会,据企业负责人介绍,去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公司招聘了楼宇智能化系统安装与调试的获奖选手丁瑞志,“一般的新入职人员我们要培训至少三个月才能上岗,但丁瑞志只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熟悉了工作。一年中,他先后参与了青岛四号线项目和广州项目的技术攻关,还利用所学所长带出了团队,比起企业所支付的高工资,他所创造的效益不知要增值多少倍!”
天津职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张雷告诉记者,该校曾面向100家企业开展过调查,如果职业技能是学生入职的“敲门砖”,那么具备了职业综合素质才能让他们在企业里“谋发展”。中国工程院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招聘主管舒远杰表示,企业非常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能工巧匠,有大赛经历的选手不仅技能过人,进入到企业后经过短期培训即能快速上手,还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在企业有更长远的发展。(记者邵隽)
赛场比拼技能巾帼不让须眉
昨天,来自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代表队夺得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机器人赛项的全国一等奖。在这个三人团队中,女选手郝小静格外引人注目,她也是此次该项目全国七个一等奖代表队中的唯一一名女选手。
机器人赛项要求三名高职选手各司其职,在规定时间内操作机器人完成模拟高铁建设中的“灌浆”动作。三名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选手中,两位男孩负责机械操作,而郝小静则是团队“大脑”,负责为机器人编程。她告诉记者:“女孩在进行技能操作的时候,心思更加缜密,她也非常喜欢自己所学的电气工程专业。”
像郝小静一样,本次大赛活跃着一批“巾帼不让须眉”的女选手。叉车单项比赛中,首次有3位“90后”女叉车选手亮相。
在规定的8分钟比赛中,来自呼和浩特市商贸旅游职业学校的17岁女孩完成了全部动作,比赛结束后,她摘下安全帽时已是满头大汗。她表示:“参加叉车比赛主要是想证明一下,只要男孩子能做到的,女孩照样也行。”
据赛事负责人介绍,随着物流行业地不断发展,目前中职学校开设叉车驾驶训练课程已呈现普及趋势,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学习这项技能的行列,她们同样可以胜任。(记者邵隽)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职教改革“风向标”
引导从“制造”到“创造”转型
昨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本市落幕。据介绍,本届大赛的46个竞赛项目,多数都是新增设或改革的项目,这些赛项的内容紧扣国家相关产业发展升级,关注新兴能源、倡导低碳环保,也引领着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方向。
今年新增设的项目包括:高职组的三网融合与网络优化、信息安全技术应用、英语口语等,中职组的电子商务技术赛项等应用型项目。参赛的职业院校老师纷纷表示,大赛与产业发展紧密衔接,让我们意识到专业设置和教学改革也要升级,才能培养出社会急需新兴产业的高端技能人才。
在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的“光伏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比赛中,选手们需要在6个小时内模拟一个小型太阳能发电站从“能量搜集”到“能量存储转换”最后到“实现发电”的全过程。比赛通过跨专业团队协作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光伏发电系统的安装、调试、设计和分析。而“机械部件创新设计与制造”比赛,不仅设置了配合产业发展的“低碳环保”主题,还向选手们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以往,职业技能学子在比赛中只需要按照图纸进行现场加工即可,但今年的比赛要求他们还要进行现场自主设计出一个利用风能做功的叶轮。
天津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维津表示,比赛引导职业技能学子从纯“制造”到“创造”转型,这应该是未来职教改革的方向。教育部负责人表示,在天津成功举办了四届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成果展示的窗口、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和职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助推器”。(记者邵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