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昨天,山东商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最近几年,在地方行政等力量干预下,一些打算报考其他名校的高分考生被“绑架”到北大清华,让其他高校叫苦不迭。据报道,是否有学生上北大清华,竟然成了各地考核地方行政长官和校领导政绩的指标,因此才有了县领导、校长等对上了“北(大)清(华)”线学生的围追堵截,力劝其改志愿的“盛况”。
志愿者,自己心中的志向和愿望也。其内涵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愿望的主动性。也正因为如此,选择上什么大学被称之为“报志愿”,顾名思义,就是考生够分的前提下,愿意上哪所大学、哪个专业都应该遵从考生自己的主观意志。本以为,亲近如家长、老师也不过就是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而已,却没想到原来县太爷、父母官们如今已经爱民如子到了这种无微不至的程度。
归根到底,还是政绩指挥棒在发生作用。报道称,在一些地方,因辖区内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班主任一步登天的现象年年见。但其他名校如复旦、中山等不在此列。所以也导致“考生在到与复旦大学签约现场的路上,接到副县长5个电话,考生感到‘得罪不起’,最后他‘选’了清华社会学。”
单纯从读书学习的角度来看,诚然北大清华是顶尖学府,但也不代表它们就适合每一个高分考生。历年来,北大清华都被指在高招中“掐尖儿”,甚至还不时爆出两校状元数量真真假假的对比。但地方行政力量在这池浑水中大摸其鱼的情况,却多未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