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图表:京沪高铁6月30日正式开通运营 |
2011年6月30日,举世瞩目的京沪高铁正式开通运营。列车穿越1318公里,京沪间时空距离缩短到不足5小时。
京沪高铁是我国以“四纵四横”为主骨架的快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横跨7省市,设计时速350公里,初期运营最高时速300公里,是世界上一次建成线路里程最长、技术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
这项工程,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者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创造的人间奇迹。
33年前着手研究,近18年的反复论证,3年多紧张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京沪高铁成为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的典范
2008年4月18日上午,北京大兴区京沪高铁北京特大桥桥址施工现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开工。
从1990年12月,铁道部完成“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到2008年1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同意开工建设,京沪高铁做了近18年反复论证。再经过3年多十几万铁路职工的紧张建设,终于通车。
而要追溯到京沪高铁最初的研究与设计,国家勘察设计大师、中国铁建铁四院总工程师王玉泽介绍:“从1978年编制《高速铁路》一书开始算起,铁四院着手京沪高铁相关研究与设计,已经历时33年。”
33年来,这些坚韧不拔守望京沪高铁的科研、建设者们,始终围绕“质量精品、技术创新、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的高速铁路目标奉献着。
开工令下,十几万建设者汇聚到京沪沿线,展开了京沪高铁“大会战”。夏天,头顶烈日;冬天,脚踏冰雪。开工以来,全线上场人员超过13万人,到场机械设备近3万台(套)。高峰时,全线每天消耗钢筋超过1万吨、水泥3.5万吨、混凝土11万立方米。
铁四院京沪高铁指挥部副指挥长郭志勇说:“建设精品京沪,首先要在勘察设计中采取合理的线路及工程方案,确保其基础设施的高平顺性。”
线路方案的选择中,采用工程地质选线手段,尽可能绕避不良地质地段;在路基、桥梁工程类型选择中,结合工程地质、道路及水系条件,宜桥则桥,宜路则路,京沪高铁全线桥梁比率达80%以上。
路基地基处理中,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采取CFG桩、管桩、搅拌桩等技术措施,确保工后沉降控制。
京沪高铁牵引供电系统,满足350公里以上设计时速16辆大编组双弓运行,达到“弓网关系”良好,受流稳定的目标。中铁电气化局还研发设计建造了全方位的高铁防灾安全监控系统,能在运营过程中及时监控极端天气、地质灾害并采取相应措施。
2010年11月15日,京沪高铁全线铺通。
紧接着,联调联试和运行试验开始。共进行了轨道、接触网、通信信号、客运服务、列车空气动力学、桥梁动力性能等17大类600多个子项6000余个参数的测试及设备调整优化。截至今年5月10日,全线联调联试完成,累计试验里程超过60万公里。
从5月11日开始,京沪高铁全线以实际列车运行图为基础,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运行试验,试验里程超过200万公里。铁路部门对部分系统进行了优化,进一步提高了轨道的平顺性和列车的舒适性。
5月底,国内30名工程界院士、专家,对京沪高铁进行了检查评估。结果表明,京沪高铁轨道状态达到了高平顺和高稳定要求,通信信号和牵引供电系统稳定可靠,CRH380动车组符合高速度、高舒适性要求,运营安全保障设施齐全,开行方案合理,运营安全是有保证的。
铁道部部长盛光祖指出,京沪高铁开工建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建设技术创新工程、质量精品工程、资源节约工程、环境友好工程、社会和谐工程的目标,成为我国铁路建设项目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