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这是遵义市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村民组一景(2月6日摄)。 2011年,一曲农民自编自演的花灯戏《十谢共产党》在黔北山区唱响:“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沧桑巨变,歌为心声。几十年间,在遵义这片圣地上,红色歌谣传递着深深的鱼水情;长征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激励着老区人民实现新的跨越。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用党员的“辛苦指数”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长征精神诲育千秋,遵义会议永放光芒。”在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旁的“红军街”上,每天都会有一群退休老人身着红军服高唱红歌,风雨无阻,抒发心中的“红色情结”。
红军长征,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遵义会议体现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精神,体现了顾全大局、紧密团结的精神。
传承长征精神,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赤水河边、乌江两岸、娄山关下,用“辛苦指数”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
“富在农家增收入,学在农家长智慧,乐在农家爽精神,美在农家展新貌。”遵义市创建的“四在农家”活动覆盖全市,改变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物质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提升了党组织在基层的影响力。“四在农家”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响亮品牌。
顺应群众所需,遵义在全国率先创建“服务型党组织”,成为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优势载体”。3年时间,全市14个县(区、市)党务服务中心、243个乡镇(街道)党务政务综合服务中心、1976个村(社区)党员群众综合服务站、6990个村民(居民)服务点四级服务网络全面建成。
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使遵义人民迈过了一个又一个“雄关”。
“十二五”开局之年,遵义市一季度GDP增速创近十年来的新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7%和17.8%。
在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关注中,遵义正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加快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途上谱写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