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特约评论员傅万夫
7月11日,审计署公布“三公经费”,成为迄今为止公布“三公经费”最详细的部门。数据显示,审计署2010年“三公”决算数为2488.79万元,其中因公出国费近617万元、公务接待费865万元、公车购置及运行费1229.65万元(平均每辆车5.41万元),公车费用占“三公”支出49%。
于是,很多人开始表示惊讶:三公经费中的公车费用居然占到一半,这个比例可真是够大的!紧接着,这又引起了舆论对公车改革之类的反思与建议。这个套路很俗套,事实上,惊讶的人们对于这个结果应该早有心理准备,只是数据真的公开后,大家还是忍不住惊讶了一下。这个惊讶其实是一种惯性,是对盖着各种面纱的三公经费不满的情绪外露。
但我还是觉得,从最初的公开三公经费到如今的审计署最详细地公开,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了。在
此之前,曾有过地方政府和中央部门公开过三公消费,但不是数据太过笼统,就是统计太过专业。表面上是公开了,但实际上等于没公开一样,因为普通老百姓根本就看不懂这些内容。这次,审计署能够如此详细地公开三公经费,也算是给其他部门作出了表率,让其他部门知道应该怎么公开三公经费。
在整顿三公消费很难在短时间内获得明显效果的情况下,促使政府部门能够最详细地公开三公经费,也不失为一个进步。这种进步主要表现为一个姿态,说明相关部门认识到公开三公经费之于部门信誉和权威的重要性。而这种公开与透明,也能够让这些部门感受到公众最需要看到和听到的到底是什么。不管公开三公经费是主动还是被动,公开本身就会形成一种压力。审计署能够做到更详细地公开,至少说明不怕外界来监督其三公经费,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这也是一种姿态。相反,那些迟迟不公开,甚至宁愿逾越国务院规定时间的部门,只能说明这些部门要么自己说不清,要么心中有鬼。间
接也是在证明,有些部门的三公经费或许根本经不起推敲。
所以,首先应该让政府部门敢公开并详细地公开三公经费,这是一个基本工作。只有公开得更为详细和透明,公众才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这才是接下来讨论诸如“为什么公车消费能够占三公消费近一半”之类问题的前提。如果连最起码的公开都做不到,或者在公开时扭扭捏捏,无法让人体会到公开的诚意与价值,就去谈论公车改革,结果只能与之前质疑公车改革的那无关痛痒的唠叨没有什么区别。
三公消费成了过街老鼠,也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情了。而要想整顿三公消费,显然也绝非一朝一日之劳。凡事都应该循序渐进,三公消费的公开和整顿也是如此。当然,我们更希望更多部门能以审计署详细公布三公消费的举动为榜样,走出应景式公开的陈规。因为只有从公开迈向了详细公开,我们才有资格更深入地谈论和探讨三公改革。
(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