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干练的外表,亲切的言语,微笑的脸庞……投身检察事业十几年,她是年轻干警口中的知心大姐,是当事人眼中的贴心人。杨秀敏,武清区检察院民行检察科科长。这位巾帼女将怀着对检察事业的热爱和追求,以精湛的业务水平和踏实的工作作风,让胸前的检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委屈,来这里倾诉
“不管结果怎样,杨科长为我们娘俩做的这些事,我打心里感谢她。”这是一位老母亲发自肺腑的话。
2010年8月的一天,正在与当事人沟通情况的杨秀敏听到办公室外传来一阵阵哭声,经询问得知,原来是张老太又一次述说自己患有精神障碍儿子的婚事。张老太的儿子年轻时经人介绍认识了一名外地女孩,不久便结婚成家。婚后几年,老人的儿子由于工作压力大变得精神狂躁,并出现不能自控的情况,一家人只好将其送往精神康复医院就诊。不久,儿媳向法院起诉离婚,在张老太不知情的情况下,儿子、儿媳被判离婚,并将家中唯一的房产判给了儿媳。由于无力担负大量的医药费,又想到儿子今后出院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张老太几度陷入绝望。后来,她经人介绍来到检察院的民行科,以儿子监护人的身份进行申诉。
听了张老太的哭诉,杨秀敏拉着她的手说:“老姐姐,你有什么委屈尽管说,不要憋在心里,说出来轻松些。你放心,只要是像你所说,我一定会想办法帮助你。”此后,杨秀敏开始联系张老太的儿媳了解情况,并从当事人单位、邻居等多方收集证据。经过近半年的调查取证,目前此案以检察建议的方式促使法院重新审理。
困难,到这里解决
民行科的墙上挂着这样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大爱无疆,真爱如歌”,这是一位四川籍农民工用特快专递送来的,即便远隔千里也阻隔不了这份浓浓的谢意。
一天,在前来申诉的当事人中,杨秀敏见到了满脸焦急的农民工小李。正值年底,应是农民工返乡过年的高峰,这时候来检察院肯定是万般无奈。杨秀敏微笑着询问起了他的难处,原来,小李是四川人,独自来到武清区打工,平时省吃俭用就是为了能按时往家里寄生活费。几个月前,小李因工受伤,就赔偿问题将工地方告上法院。经审理,法院最终判定小李胜诉,但他却迟迟拿不到赔偿款。小李说,现在连回家的路费都不够,如果再拿不到钱就真的没脸见家人了。
看着眼前的七尺男儿竟然红了眼眶,此情此景让杨秀敏动容。“小兄弟,你别担心,把手续准备齐听我消息,这大冬天的你身体又刚康复,没有必要来回跑,有消息我会第一时间通知你。放心,一定让你过个团圆年。这钱你先拿着买点营养品。”说着,杨秀敏从自己的包里拿出500元钱交给小李。握着杨秀敏的手,小李激动得说不出话。经过多方努力,杨秀敏最终兑现了诺言,帮助小李拿回了应得的赔偿款,并且准备了丰富的年货,亲自送小李登上了回家的火车。
几年来,杨秀敏用自己的钱帮助有困难的申诉人已经数不清有多少次。她常说,胸前的检徽是荣誉,更是一种责任。
坚持,是一种态度
民行工作是检察机关最直接与群众沟通联系的窗口,几年来,杨秀敏在办案过程中逐步摸索出一套化解矛盾、服判息诉的工作经验。
她创造性地开展了“定期回访监督”,这一坚持就是十年。定期回访,即案件结束一个月后,由民行科长、非案件承办人以及一名书记员,亲自走访案件当事人,进一步了解案件的情况以及摸清案件当事人的心理状况,若发现当事人的情绪有起伏或者有上访的可能性,就立即展开息诉说理工作。这样一来,可以有效避免当事人因情绪激动做出的不理智行为。同时,对不服不立案决定的申诉人,由非案件承办人进行息诉工作,这样既有利于服判息诉进一步深入开展,又能起到内部监督的作用。十年来,在杨秀敏的带领下,武清区检察院民行科共使371件不符合抗诉条件的申诉案件得到妥善息诉,无一起上访事件发生。
民行监督,被老百姓称为维护法律公正的最后一道墙,这足以说明民行工作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分量。十年来,为了保证这面墙的洁白无瑕,杨秀敏拒绝说情、送礼30多次10余万元,甚至不惜惹怒同学与朋友;提抗和建抗民事申诉案件200余件,先后收到群众锦旗20余面,感谢信10余封;曾通过抗诉为19名农民工讨回拖欠8年的血汗钱58000余元……守护公平与正义是检察工作永恒的主题,杨秀敏会继续用一颗执着的心,奋战在检察战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