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报记者郭宏鹏黄辉本报通讯员邵政谢晓东
“3月17日,天气晴。几次寻死觅活的服刑人员刘某,从早上10点多开始,没有吃饭没有喝水,我一直和他交谈,直到晚上7点多。当我端起水杯放在他面前的时候,他不好意思了。因为他眼睁睁地看着我也不喝水,我说,你喝了,那我也喝;你吃饭,我也吃饭。就在这种情况下,我把刘某的思想工作做通了……”
这是江西省南昌监狱副调研员、专门教育转化办公室主任洪惠民的一段笔记。近日,《法制日报》记者见到洪惠民时,他手里正拎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两件“宝贝”:一本工作日志和一本摘抄本。“每一次个别教育,特别是与顽危类服刑人员谈话后,我都会认真回忆并记录整个过程,以便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年近退休的洪惠民告诉记者。
服刑人员熊某,“二进宫”,第一次因抢劫罪被判刑七年,第二次再因抢劫罪被判无期徒刑,家庭支离破碎。入狱后,熊某对生活彻底绝望,多次以自杀的方式抗拒改造。第一次谈话,洪惠民什么也没说,仅把作词家乔羽的一段话抄给熊某:“人从高处跌下,往往神哀心伤;水从高处落下,偏偏神采飞扬……水可以成为人的榜样”;第二次谈话,洪惠民把报纸上一则新闻剪裁给了他——《近千的哥车灯照亮道德风景》,说的是吉林海湾大桥上一男子自杀,近千名的哥打开车灯照亮江面,协助警方抢救一条生命。
第二次谈话后,熊某的思想出现了一丝松动。于是,洪惠民带着摄像机,找到在省未管所服刑的熊某儿子。由于父子隔膜很深,熊某儿子一谈到父亲,表情就变得极其愤怒。但洪惠民没有放弃,经过3个多小时苦口婆心的谈话,熊某儿子终于同意与父亲建立联系。当洪惠民要求他对着摄像机镜头叫一声“爸爸”时,他嘴唇抖动,满眼泪水。第二天,洪惠民把整个录像播放给熊某看。当看到儿子由开始的愤怒、怨恨转为理解和期盼,当听到儿子深情地呼唤“爸爸”那一刻,这个被人认为已“没有人性”的硬汉顿时泪流满面,跪在洪惠民面前久久不肯起来……熊某从此走上了积极改造的道路。不久,在监区发生的一起服刑人员自杀事件中,熊某还冲在最前面,挽救了另外一条生命。
据不完全统计,8年多来,洪惠民个别教育8000余人次,最长谈话时间达七八个小时。长时间的劳累和超负荷工作,使洪惠民患上了心脏病、严重的静脉曲张等多种疾病。2003年12月24日凌晨,由于连续几天超强度工作,洪惠民的腿部静脉血管突然爆裂,因失血过多,他很快昏迷过去并处于休克状态。
3小时内,医院连续下了3份病危通知书。然而经抢救醒来后,心中牵挂服刑人员的洪惠民第一句话却是:“游某思想松动了,赶快组织攻坚。”手术后出院的当天下午,洪惠民即不顾医生的吩咐,下到监区找游某谈心。
2006年,江西成立了首个以民警名字命名的个别教育工作室——“惠民工作室”。2010年4月,洪惠民荣膺全国监狱劳教工作模范个人称号。
本报南昌7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