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
地方政府与制片方的妥协
县里不同意直接投资,他提出的将乡里两种拳头产品植入片中的要求,遭到了制片方的拒绝,制片方甚至不打算让取景地的地名在片中出现。
望城县(现为望城区)靖港镇等地,则选择了目的更明确的定制电影,纯粹为宣传靖港古镇而制作的数码短片《小镇物语》,已进入后期推广阶段。
湘西保靖县则采取了“出人、出场地、管食宿,但不出钱”的合作方式,这种模式也被邵阳绥宁县等地方政府套用。
今年3月封镜的电影《女儿蛊》,以保靖县夯沙乡吕洞山景区为主要取景地。
让乡党委书记王胜感到遗憾的是:县里不同意直接投资,他提出的将乡里两种拳头产品植入片中的要求,遭到了制片方的拒绝,制片方甚至不打算让取景地的地名在片中出现。
但王胜觉得,片中呈现的山水、民俗,对推广当地旅游有积极作用,所以双方仍能维持合作。
“我们提供了免费的拍摄场地,组织群众演员,并承担了一部分食宿。”王胜记得,导演告诉他,“如果这部片子在收费的景区拍摄,花销可能会翻一倍。”
对于影片的内容,当地政府也提出了要求。蛊,音同古,相传是一种人工培养而成的毒虫。放蛊,是一种古老的神秘巫术,使对方遭遇不幸,另外也有使对象逢凶化吉的。
原剧本对“放蛊”的情节描写较多,王胜向制片方提出,尽量把“仇恨、报复”改写成“无奈、挣扎”,“不要把湘西人民刻画成阴狠狡诈的形象,也不要让人觉得这是个处处都‘放蛊’的地方,那样谁还敢来旅游啊?”
当然并非所有地方政府参与的影片,都显现出明确的地方营销诉求。
邵阳市洞口县拍摄的《村支书》(后更名为《大学生村官》),就是一部以组织部门选调生为题材的主旋律影片,湖南省委组织部是名义上的制片方之一。
洞口县政府提供了少量资金,县四大家领导和部分县委常委参与演出,“主要目的还是弘扬主旋律。”洞口县委宣传部肖部长说。
该片制片人、洞口籍作家谢乐军认为,它类似于与祁东县政府合作的另一部影片——以汶川地震牺牲教师谭千秋为原型的《最后一课》。